• 32阅读
  • 0回复

浊漳河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0
第3版()
专栏:

浊漳河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 刘清泉
浊漳河两岸五十年代大力植树造林,河不冲,土不流,产量高。六十年代后,森林不断遭毁坏,河水变浑,气候失调,沙荒扩大,农业生产下降。
五十年代,浊漳河曾是一个以生物措施治河的范例。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表扬山西省榆社县植树造林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的报道。
可是后来,浊漳河的治理,却默默无闻了。浊漳河的情况究竟如何?不久前,我同几位同志到榆社县调查访问,所见所闻使我非常惋惜,但也看到了希望。
绿了和顺山 清了漳河水
榆社县是由石质山和黄土丘陵区混合组成的山区,浊漳河五条支流均匀地布及全县,这些主、支流两岸,是肥沃的“米粮川”。
古代的榆社,曾是“林木阴翳,百鸟群集”之地。抗日战争以前,浊漳河的发源处石源一带,还有近10万亩森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3%。以后,由于封建地主的剥削压迫,迫使农民上山毁林开荒。据资料介绍,全县有1,700户农民到石源一带开荒种地,把浊漳河上游的水源林地开垦为农田。加之日本侵略军对森林的砍伐破坏,到1945年,只留下树木15万株,残林20,000余亩。由于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山地水土流失,河川土地被冲毁,浊漳河两岸的米粮川,就被洪水冲毁了10万亩,变成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群众痛心地说:“开了和顺山(石源曾属和顺县管辖),漂了榆社米粮川。”
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疾苦,倾听群众意见。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年起,就教育群众停止毁林开荒,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以后又向全县人民发出“植树造林,管制河流”、“造林护林,富国利民”的号召。特别是1952年以后,在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植树造林的规模越来越大,成就越来越显著。经过持续几年的努力,到1957年,植树650万株,造林22万多亩,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 .2%。特别是浊漳河两岸营造的75,000亩大型防洪护岸林,象两条绿带,牢牢地捆住了浊漳河这条蛟龙,为榆社人民兴利除害。起伏的山峦到处松林密布,增加了植被,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1949年前,石源村雨后河水深达4米以上,水流三四天还混浊不能饮用。到1954年,林地增多,雨后洪水减小,只有1米多深,水的流量减少三分之一,几小时后,洪水变清,即能饮用。在浊漳河上游40里长的地段,开始清水长流,当时曾有“绿了和顺山,清了漳河水”的赞词。河岸林带乔灌草结合,护卫着农田和河床不受冲刷,据说河床较原来缩窄了近60%,夺回了滩地9万余亩,还改良了1万亩水浸地,减轻了2万亩土地的风沙危害。从解放到1956年,全县使用木料4万多立方米,解决燃料2,000万斤,树叶积肥料100万担,林地产蒲草(饲料)300万斤。石源大队1955年社员分配收入中,农业占44.3%,林业占42.4%,牧业占13.3%。群众赞美是:林木多,覆盖厚,河不冲,土不流,产量高,收入大。原来因土地被冲,生活困难,逃离各地的群众,又陆续重返故里。可见,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一旦得到恢复和重建平衡,就会改善生产条件,减轻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林毁灾害多 漳河水又浊
浊漳河流域的绿化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不仅没有发展,在“左”的错误的影响下,反而把过去植树造林的成就破坏了。1958年到1960年,搞一大二公三平调,紧接着又是三年困难,这几年,造林不多,毁林不少。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再次出现毁林开荒,毁林造田。两次共毁林近9万亩,浊漳河两岸的75,000亩防洪护岸林就砍了5万多亩,只剩下七零八落的疏林1万余亩,已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益。
森林的破坏,不只是毁坏了林木,更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各种自然灾害,威胁着农业生产。毁林后,土地被冲,河床加宽。据南翟管、西马村、更修、常银等地调查,河床由五十年代的平均75米宽,加宽到252米。北翟管大队,有林时,河离村300多米,现在河到了村边,只好筑石坝保护村庄。毁林后,浊漳河水流速加快,径流量增大,河水含沙量增多,城关、郝北等公社的几个大队,河床淤积比原来提高89厘米。毁林后,使部分土地阴湿荒芜。据常银、魏城等15个大队调查,原有4,000多亩林地的树木被砍伐后,土地下湿,不能种田,变成了沙荒。社员使用木材量也减少了,五十年代年均560立方米,七十年代减少到380立方米。
前些年不仅毁林多,还限制造林。1976年冬天,县林业局赵德安同志(是局里唯一的一个林业技术干部)下放到云竹公社东庄大队。他和队干部一起既抓粮食生产,又抓植树造林。1977年春,全队栽了4万多株树,人均100株。这一年粮食增产了6万斤。但当时县里的个别领导同志,却认为这个大队不务正业,搞林业影响了粮食生产,1978年1月在全县群英大会上硬说这个大队粮食增产幅度小而进行批判。象这样的指导思想,怎能不打击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接受教训 重新起步
三中全会以后,榆社县总结三十年的经验教训,纠正单一经营的错误。领导认识到在林业的发展上走了一个大的弯路,决心八十年代重新起步。去年县委提出,榆社要想富,发展农林牧,并积极落实林业政策,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今年要育苗5,000亩,植树造林先布几个点,明年就会有个大的发展。我们到农村看到的几个点,确有新的起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