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春雨过后彩虹多——福建闽清山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0
第3版()
专栏:农村通讯

春雨过后彩虹多
——福建闽清山区见闻
闽清是个山区县,省璜公社是闽清的深山区。近两年,这里的竹编制品畅销海外,是闽清的一宗特产。县里的同志安排我们去省璜竹编厂参观。
汽车刚进省璜地界,司机就指着小溪上的石拱桥说:“桥多,是这里的一个特点!”可不是么!站在公社办公楼前一望,三条沟里的四座银灰色石拱桥,在灿烂的阳光下,被青山绿水映衬得特别显眼:桥上有突突冒烟的拖拉机,有打着花伞、戴着斗笠的行人。
这个公社到底有多少座桥?公社的同志告诉我们:包括公路桥在内,共有50多座,总长度1公里多,其中有近两年新建的石拱桥37座。
为什么近两年新修了这么多拱桥?
原来,这里山高沟深,溪涧纵横,一个大队往往由几个自然村组成。社员下田种地,也要过溪越涧。多少年来,一场大雨出不了村,涉水过溪被冲走的事,时有发生。至于挑运东西、儿童上学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里的群众从祖辈开始,就盼望着交通方便。全国解放以后到1976年,闽清山区的交通明显改善。随着公路的延伸,省璜公社有了10多座由国家兴建的公路桥。但是在隔开各大队和各自然村的溪涧上修桥的愿望,仍然没能实现。
近两三年来,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省璜山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地制宜种植,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由缺粮吃变成了卖余粮。没有桥,卖粮只好靠双肩挑;多种经营发展了,山林得到垦复,没有桥,毛竹、木材、柑桔、茶叶和竹编制品不能及时送出山;社队开始变富,集体有了更多家当,没有桥,拖拉机等农业机具进不了山……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农民群众修桥铺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洋里大队81户人家,利用1979年冬天和1980年春天的农闲时间,自己劈山、运石,挖基、砌拱,一举建成3座拱桥,使3个自然村联成了一体。炉前大队的干部,带领全村社员,先在1979年冬天,建起了长达34米的石拱桥,接着又在1980年冬天,在村内建起长20米的石拱桥,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公社负责同志自豪地说:“解放后到前二三年,修桥铺路靠国家投资;现在呢,社队有钱,农民富了,都是自己干,这是多大的变化啊!
本报记者 江世杰
本报通讯员 许加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