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重回上海忆童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0
第8版()
专栏:连载

重回上海忆童年
周海婴
最后的诀别
1936年的大半年,我们的日子是在忧喜交错之中度过的。父亲的健康状况,起伏很大,体力消耗得很多。因此,家里的气氛,总与父亲的健康息息相关。
每天清晨,我穿好衣服去上学。按照过去的惯例,父亲因为深夜写作,睡得很晚。今年以来,更因为他不断生病,母亲就叮嘱我,进出要小声,切勿闹出声响,以免影响他的休息。
遵照母亲的嘱咐,每天我从三楼下来,总是蹑手蹑脚,不敢大声说话。父亲的房门一般不关,我悄悄钻进卧室,侧耳倾听他的鼻息声。父亲睡在眠床外侧,床头凳子上有一个瓷杯,水中浸着他的假牙。瓷杯旁边,放着香烟、火柴和烟缸,还有象牙烟嘴。我自知对他的健康帮不了什么,但总想尽点微力,让他一展容颜,也算是一点安慰。于是轻轻地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细心地插进被熏得又黑又黄的烟嘴里面,放到他醒来以后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悄然离去。这些动作十分轻捷,没有一点声响。也不敢大声叫嚷。中午吃饭的时候,总盼望父亲对自己安装香烟的“功劳”夸奖一句。不料,父亲往往是故意不提。我忍不住,便迂回曲折地询问一句:“今朝烟嘴里有啥末事?”父亲听后,微微一笑。便说:“小乖姑,香烟是你装的吧。”听到这句比什么奖赏都贵重的语言,我心里感到乐滋滋的,饭吃得更香;父亲和母亲也都相视一笑。借此使全家人暂离愁城。
然而父亲的疾病,却是日渐加重了。来访的客人不能一一会见,只得由母亲耐心解释和转达意见了。每当病情稍有好转,就有萧军、萧红两人来访。这时候父亲也总是下楼,和他们一边交谈,一边参观萧红的做饭手艺。且不说包饺子和做“合子”(馅饼)这些十分拿手的北方饮食,一眨眼的工夫,就热气腾腾地上了桌,简直是“阿拉丁”神灯魔力的再现。尤其是她那葱花烙饼的技术更绝,雪白的面层,夹以翠绿的葱末,外黄里嫩,又香又脆。在这时候,父亲也不禁要多吃一两口,并且赞不绝声,与萧军、萧红边吃边谈,有说有笑,压在大家心头的阴云,似乎暂时也扫去了不少。这时,我小小的心灵里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常来,为我们带来热情,带来欢快。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