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老区半老区农村 一百六十万农民坚持常年学习 领导重视,结合生产,是办好民校的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25
第3版()
专栏:

  老区半老区农村
一百六十万农民坚持常年学习
领导重视,结合生产,是办好民校的关键。
【新华社二十三日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农村的文化学习,在人民政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今年入春以后有重点地将去年成绩较好的冬学逐步转为常年民校,并坚持教学工作,已经获得了一定成绩。据华北(包括河北、山西、平原、察哈尔、北京市郊区)、华东(包括山东、苏南)、东北(包括吉林、松江、辽东、黑龙江、鞍山郊区、本溪及旅大区)等地区六月份的统计:目前坚持学习的民校共有四万七千四百四十九处,学习小组四万七千八百零七个,参加学习的人数有一百六十七万六千零三人(人数缺山西、黑龙江两省数字)。约为去年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冬学入学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其中青年农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各地农村青年团员,积极参加民校工作,在民校学习中起了带头作用,成为坚持学习中的骨干。
根据各地三个月来的经验,办好民校必须要有当地领导机关的重视和各群众团体、在乡知识分子等各方面的协助,并且要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只有这样民校工作才能有计划地顺利地开展。其次,民校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组织形式要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切合生产需要和当前的生产任务。如黑龙江省有一个识字班,农民学习与生活和生产有关的生字,就能用以记工账、开借条、认票子。因此,他们的学习情绪都很高,使学习能坚持下去。河北新乐何家庄民校根据生产的季节性讲了浸种、除虫、压绿肥、植树等常识,农民群众即应用到生产实际上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参加学习的人数也逐渐增加。河北省有的民校在政府号召打井时,针对农民怕“冒尖”、怕“增加负担”等思想顾虑,讲解政府生产发家的政策,说明打井是为了增加产量的正确意义,很受到农民的欢迎。又如黑龙江省有一个识字班,单纯教学员识字,结果学员识了字不能应用,与生产也无关系,他们的学习情绪就慢慢低落下去。在学习时间方面要注意不误农时。如河北涉县大部民校利用晚上或午晌休息时间学习。在农忙时(如麦收),民校就放假,同时规定放假期间在家的作业,使学员可以在家里抽空学习。假满上学后即举行测验。第三,在组织形式方面,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将生产组和学习组结合起来,或按地区结成小组,采用小先生制,都是比较适应生产需要的方式。但有些“地当黑板手当笔”、“生产组就是学习组”的方式,在老解放区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他们生活比较安定,有了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化程度分班学习,定期集中上课,并利用小组分散互助学习。如河北涉县桃城村民校按文化程度分为四班,定出一定的课程,每班由小先生领导学习,每七天上大课一次,讲解时事政策,并定期测验、总结,虽然制度还不完备,但已成为较正规的农村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的雏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