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维护民族尊严的太平天国外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1
第5版()
专栏:学点近代史

维护民族尊严的太平天国外交
张帆
当金田起义的烈火蔓延到长江流域,形成反对清朝统治阶级的燎原大火时,清朝江苏地方官吏卑鄙地向英、美、法驻上海的领事乞援。1853年1月15日英国在上海出版的《北华捷报》的社论说:“起义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反对在华外国人的敌对运动的信号。”
“如果外国不进行干涉,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接着,1853年2月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在给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的几封密信中,建议由英国或英、法、美三国联合起来,派舰队立即占领镇江,封锁长江和运河,武装干涉太平天国革命,“把皇帝从迫在眉睫的瓦解情势中援救出来”,从而“趁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这家报纸,反映了英国政府的企图。文翰采纳了阿礼国的建议,立即下令调集在中国沿海的英国军舰于上海,准备以武力镇压太平军。
然而,革命势力的发展,完全出乎侵略者的意料之外。太平军迅速占领天京(即南京)所显示的革命威力和清朝统治在长江流域的土崩瓦解,迫使外国侵略者暂时停止武装干涉,而打起所谓“中立”的旗子。所谓“中立”,其实是为了观望形势,窥测方向。
1853年4月以后,英、法、美三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四次派公使“访问”天京,摸太平天国对外政策的“底”。
文翰到天京后,把《南京条约》的中文本交给太平天国,企图诱胁太平天国承认他们从清政府得到的侵略特权,并且恫吓说,如果不尊重他们的侵略特权,他们就要用武力。但是,太平天国领导断然拒绝,并且警告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同年12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1854年5月美国公使麦莲,也相继到天京进行试探。布尔布隆除了重申条约的要求外,还提出了保护天主教的问题。麦莲也提出:“美国国民居留在中国境内的,都有庄严的条约的保证,但是内战的发生,其生命与财产现在大受威胁”,要太平天国尊重他们的特权。麦莲在访问天京后,向美国政府报告说:“天王兄弟及其臣下,当他们成为这个中华帝国的主人之后,是不是会承认清朝政府与英、美、法三国已签订的条约义务呢?这是极不可能的。”
太平天国反对侵略,反对外国特权,但并不反对在经济方面与世界各国友好通商。太平天国领导人一再宣布“通商不禁”的方针,但外国人通商必须遵守太平天国的法纪,必须到指定的地点,不能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据,对危害国家民族的鸦片贸易,一概严行禁止。
英、法、美三国公使“访问”天京后,看到太平天国极有可能统一全国,因而在一个时期内采取观望态度,表示“中立”。文翰在给英国外交部的报告中说:“如果我们援助现在的政府,而最后却是叛党(指太平天国)成功,那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就极其狼狈了”,因此,“多等一些时候,如果不是唯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文翰的主张得到了英国外交部的正式批准。法国和美国也采取这种“中立”政策。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们纷纷撕下了“中立”的面具,公开支持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应当指出,太平天国在对外关系中,在民族的根本利益上,反对了外国侵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这是值得称道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