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温州地区不少社队企业大肆骗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3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温州地区不少社队企业大肆骗钱
一、骗钱的大都是社队企业。
温州地区的社队企业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但行骗最严重的永嘉县就有社队企业1,500多个。群众来信揭发的49个骗钱单位中90%是社队企业。这批企业推销产品,做广告,订合同都自行其是。这些所谓的“工厂”和他们的骗人手法有:
1、“书包工厂”。订合同、出广告就凭书包里的一个假印章。“书包工厂”伪造温州市各部门的印章,以及各种对他们有用的印章。凭这样的假印章,骗了全国各地许多单位与个人。刻假印章招摇撞骗,在温州已成为某些人的职业。所以,按读者揭发的厂名去找,好多都是查无此厂。乐清县清北公社农副产品加工厂,经县有关部门批准后,刻了印章,但至今没有资金、厂房、设备和固定人员;印章放在书包和抽屉里,作为投机骗钱的合法招牌。
2、“借来工厂”。最近,温州市有两个人骗了七万元。起初,这两个人向工商行政管理局打报告,说他们现办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力量都有一定规模,请予批准。为了慎重,管理局人员到厂里察看,果真如报告中说的那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批准了他们的要求。不久,他们骗钱的事情暴露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知道受了骗。原来,骗人者事先与那个厂的领导拉好了关系,该厂同意骗人者利用他们的厂。象这样借厂行骗的事在温州并非罕见。
3、骗钱发工资。有些社队企业由于没有正式生产计划,时停、时开。开不出工人工资,就想歪门邪道。如有一个县的一工厂用发假订货单的手段,骗了黑龙江省一单位的几十万元,几年不交货。这个单位派人到温州法院申诉。经法院一查,骗钱的工厂的财产早已被分光吃净,骗来的钱也分光了,已无力偿还。再如,群众揭发的瑞安县马屿教学仪器厂,原来是农机厂,因吃不饱,经县政府批准转产教学仪器。但转产后照样无事干,工资开不出去,就到处发定货单骗钱。
二、为什么刹不住骗钱风?
温州地区某些单位和个人骗钱的手段是恶劣的,骗钱的数字也是惊人的。然而,到现在为止,很少有因行骗而受法律制裁的。原因在哪里呢?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志认为,这与各级领导机关内部有阻力有关。温州市机电橡胶厂有100多工人,厂里没有一分钱积累,专靠行骗过日子。他们行骗涉及十几个省、市,款额达十几万元。工商局调查了半年,准备处理为首者,这时就有人出来辩解说,要判就判100人,不能“炒豆大家吃,锅漏一人补”。因此至今没处理。永嘉有一个人让县印刷厂给印了2万册书,准备私卖。工商行政管理局认为不合法,将书查封了。而该厂却暗地将书发还。县工商局得知后,对该厂罚款1,000元。该厂不服,到县里告工商管理局的状。县里就有人同情,认为是国营企业,反正是国家的钱。
近两年来,温州好些地方制造假黄连素成风。瑞安县的一个公社就有30多个这样的厂。这些假药厂是未经批准的非法生产单位。他们制成的假药,以三倍、甚至五倍、八倍的利润,通过各种渠道,大搞不正之风,直接远销省外医药公司或医疗单位,仅马屿区就销到23个省、地、市、县的医疗单位。去年瑞安县查封了52个假药厂,把其中骗钱多的一个厂的负责人拘留,法院依法判了刑。在处理前,有的人为犯罪分子开脱说:这药不是假的,因为有成本,虽治不好病,但也治不死人。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也求情说:“社队企业没饭吃,望你们高抬贵手。”温州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上级领导干预一下温州地区社、队企业的骗钱问题。 本报记者 张善菊 何发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