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日本的私人储蓄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3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私人储蓄活动
马成三
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私人储蓄率是最高的,这一点被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列为战后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日本的私人储蓄率一直高达20%左右,而美国则只有5%,西德和英国为12—14%。
高水平的私人储蓄促进了企业投资,稳定了物价。经济学家们常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称为“以私人设备投资为主导”的增长,就是说,引进先进技术和建立新的产业部门的设备投资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那么,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资金来源何在?在当时企业基本资金严重不足
(1956年至1970年期间,日本企业所拥有的设备资金只占总需求量的23—25%)、从外国借入的资金又很少(外国资金仅占设备投资总额的1—2%)的情况下,支撑企业更新设备、扩大生产的力量就是银行提供的私人存款。
高水平的私人储蓄率对稳定物价的影响,近年来也表现得很明显。人们知道,日本政府为克服1974年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连年大量增发国债,目前其国债发行余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首位。但是,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不但没有随之扩大,反而逐渐缩小,目前其物价水平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属于最稳定的。这两种互相矛盾的事实之所以得以并存,其秘密就在于:在企业对设备投资资金的需要减少的情况下,私人储蓄率却依然保持着高水平。这样,政府部门对资金需要的增加,并没有通过银行增发货币便得到了解决,从而避免了其他国家所出现的所谓“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日本的私人储蓄率之所以长期保持着高水平,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据有关方面调查,日本的住宅和教育费昂贵、以及社会福利的落后等,都促使人们积极进行储蓄,但日本政府所采取的鼓励私人储蓄的政策、特别是以政府为主导而开展的促进私人储蓄运动起了最重要作用。
早在1875年,日本政府就建立了邮政储蓄制度,即有意识地鼓励私人储蓄,从而把它用到国家建设上。越是在国内经济遇到困难的时期日本政府就越加重视发展私人储蓄。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长期发展,进一步把鼓励私人储蓄制度变化了。其手段除了在税制方面给予方便外(对一定限额内的私人储蓄免征个人所得税),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全国性的私人储蓄运动。1946—1949年期间,日本全国上下甚至把储蓄提到了“救国”的高度,开展了所谓“储蓄救国运动”。此后,五十年代初期,日本从地方到中央又普遍建立了“加强储蓄委员会”。使群众的储蓄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加强储蓄委员会”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采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直接在居民中建立“储蓄据点”——“储蓄实践小组”。每个“储蓄实践小组”大约包括100户居民。为了帮助群众安排好生活,委员会还利用电子计算机帮助居民进行“生活设计”,并专门向新婚夫妇赠送《家庭收支账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