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要继续搞活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4
第5版()
专栏:

为什么要继续搞活市场?
黄学忠
生产和市场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生产发展,市场繁荣;市场活了,生产发展。现在,商品可供量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根本的原因是生产跟不上。即使这样,仍有相当数量的商品没有进入市场。有许多可以开发利用的商品,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如果市场搞得更活一些,在现有生产水平的条件下,市场上的商品还会更多一些。
拿农产品来说,生姜在南方有些地区是过剩的产品,在北方的许多地方则是紧缺的商品。如果仅仅局限于当地的消费,不把生意做活,就会发生“产地无人要,销区买不到”的不合理的情况。市场搞活了,南方的生姜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北方去,就能增加商品供应,满足人民需要。蜂蜜在许多地方也是积压的商品,这并不是因为蜂蜜绝对的多,而是没有打开销路。许多零星分散的土特产品也是这样,收之则有,弃之则无,市场的影响非常大。即使象棉花、烟叶、糖料、油料这些产品,在完成了国家收购任务以后,农民手中仍有一定数量,把市场搞活了,就可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使国家掌握更多的工业原料。
拿工业品来说,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在大城市是名牌紧俏,其他的滞销;服装、电器,式新的紧俏,式旧的滞销。有些商品是此地滞销,彼地脱销。日用小商品,则是此种滞销,彼种脱销。把市场搞活了,就可以刺激紧俏商品增产,可以变滞销商品为畅销商品,使市场丰富起来。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许多地方渠道不通,管理不善,使得某些本来数量有限的商品,霉烂破损,沿途丢失。搞活了市场,这方面的损失就可以大大减少。还要看到,市场活不活,不仅影响现有商品的流转,还会影响以后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搞死了,已经发展起来的商品也会减少。
市场繁荣的标志,不仅是要有丰富的商品,而且要方便群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购买力的提高,人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群众需求由简易单调变为丰富多样,现在又开始向家用电器化、住宅装饰化、穿着新颖化、饮食风味化、商品高档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既要求商品丰富,也要求服务灵活,方便群众。目前的问题,不但是商品不那么丰富,而且服务方式尤其不灵活。许多城市“做衣难”、“吃饭难”、“理发难”、“住店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许多商店拘泥于老的服务方式、服务时间,等客上门,要货取货。群众想买的商品买不到,商店想卖的商品卖不掉。现在,不少地方已在努力改掉这样的经营作风,走出商店,有的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市场大大活跃起来。武汉市如今入夜以后,漫步街头,随时可以喝到清凉饮料,品尝风味小吃,还可买到日用百货。沈阳市在城区主要农副产品市场设露天工业市场,农民卖了农副产品,即可就近购买工业日用品。收购农副产品也要方便群众,这个方面搞不好,会反过来影响商品丰富。目前很多地方卖猪难,卖农副产品难,使农民大伤脑筋;工业品下乡难,又使农民大为扫兴。这方面的问题,出现已久,不可不认真对待。
商业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市场进行的。衡量商业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能不能把市场搞活。搞活市场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一是怎样对待市场上的“活”与“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采取疏导的方针,而不要采取堵的方针,出发点是怎样把市场搞活。大河虽有泥沙,终究是一江春水,小河虽然清澈,到底是涓涓细流。不要因为有一点泥沙,就不要滔滔巨流。
二是怎样对待市场管理?搞活市场绝不是放任自流,不要管理。但管理绝不只是限制,更主要的是如何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如何减少周转环节,缩短流通时间,使商品尽快转入消费者手中。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搞活市场,对商业部门来说是责无旁贷,但绝不是商业一个部门所能办到,有关部门必须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是怎样发挥商业职工,特别是国营商业职工的积极性?国营商业是市场的主体,商业职工的积极性如何,对能否搞活市场关系极大。关键在于如何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经济效果挂起钩来。在这方面,既要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克服平均主义,否则,不但不能搞活市场,而且还会给有限的商品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