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5
第3版()
专栏:

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云南省陆良县各社队自1970年以来,自筹了近500万元的资金用于校舍建设,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这些学校的校舍,高大、宽敞、明亮。教学大楼是钢筋水泥结构;大开面的玻璃窗两面采光,室内电器照明设备齐全,还有窗帘防止阳光直接射入;教室有足够的层高,隔音良好,四周还有开阔的场地。群众说:“我们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全县125个大队,已有122个大队兴建了校舍。
陆良县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为何这样高?原来,三岔河公社大沟大队有一个15人的农科组,多年来,他们认真钻研外地先进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对水稻栽种的年积温、光照定向、通风密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使本大队粮食连续六年获得增产,亩产在全县名列前茅。这15位农科员,绝大多数是本大队学校毕业的。副组长韩进财去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有这样的事情,能不叫群众热心办学吗?1978年,这个大队兴建校舍,自筹资金24万元,盖起了一幢有24个教室的四层楼。县文教局由于经费紧张,只补助2,000元。不少基层干部说:“干别的事情,我们还得考虑考虑;办学校的事情,用不着小气,群众不会反对。”
陆良县是不是富得冒出了油才盖这些新校舍?不是。陆良县与过去相比,是富了,但要说富得冒油,不见得。1980年全县每人平均口粮587斤,平均每工6角3分,冒尖的大沟大队平均工分值也不过八角钱。
近年来,国家确实尽可能地增拨教育经费,但国家投资毕竟有限。从1970年起,国家和县地方财政共拿出165万元基建和修缮费用,其中用于大队学校的仅有90万元。靠这笔投资,只能建成已有校舍的五分之一弱。
那么,房子是靠什么盖起来的呢?第一靠积累。有些大队每年都略有节余,年年积攒,作为建校资金。第二是靠搞副业筹集资金和建筑材料。除了钢筋、水泥和木材不得不买外,砖、沙和石料都由群众就地取材,自己解决。
陆良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县委经常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表扬群众办学工作做得出色的单位,每年都尽可能地从地方财政中紧缩出一部分钱来,补助兴建校舍的社队。县文教局更是千方百计压缩自己的开支,支援校舍建设。文教局门前是条土路,雨天泥泞,睛天尘扬,1977年局里决定花几千元钱铺上水泥,后来没铺;1979年上级批准他们花2万元购买一辆汽车,他们没买。他们把这些钱省下来用到办学上。这种精神感动了群众,使群众更加体谅国家的困难。
陆良县的社队干部是一面抓生产,一面为发展教育事业日夜奔忙。为了筹集建校资金,他们组织专业队搞工副业生产。以赵家沟大队为例,他们不修大队部,筹出12万元为大队学校建起了一幢四层共16个教室的钢筋水泥大楼。大部分社队还为教师盖起了宿舍。教师们说:现在就看我们能不能教出质量好的学生了。
蔡寿福 陈孟炯
(原载《云南教育》,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