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皖北重灾区阜阳专区 补种晚秋五百余万亩 农业生产可解决大部灾民生活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8-26
第2版()
专栏:

  皖北重灾区阜阳专区
补种晚秋五百余万亩
农业生产可解决大部灾民生活问题
【本报讯】皖北重灾区阜阳专区,正在生产救灾的方针下,大力领导群众补种晚秋,现全专区已补种五百七十余万亩。该专区根据灾情,确定以生产救灾(并结合社会互济、政府救济)为今后十个月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并决定以农业生产解决灾民百分之八十的生活,并要求重灾区补种淹地到四分之三,每亩收秋收四十斤;一般地区要求淹地面积全部种上,每亩晚秋收四十到六十斤。为保证完成这一农业生产计划,各级政府与各级干部正领导群众进行排水、堵口、补堤、补种等工作。
各地在水未退时,皖北行署即拨给该专区人民币三十五亿元、购买种籽五百余万斤,专署亦于本月十八日派专人赴京、沈、平原等各地采购大批的荞麦、芜菁、马铃薯等晚秋种籽,至八月十三日止已购回荞麦种三百五十万斤,其他尚有三百五十余万斤不日即可运回。各县合作社也多方采购晚秋种籽,并发动群众自己筹划一部。如临泉县政府贷给群众种籽五十一万斤,解决了全部种籽的百分之二十一,合作社自外地采购解决了百分之八·七,群众贩运自由借贷解决了百分之七十多。颍上合作社为群众购种籽,甚得灾民拥护。亳县张集区政府将伙食节余购种籽二千斤,供灾民补种。阜阳瓦房乡中共支书王初林为群众筹备种籽,涉水到轻灾区挨门挨户动员借出多余的红芋秧,某村党员门占芳献出二分红芋秧,推动全村献出了红芋秧三百斤。阜阳袁砦工人合作社人员,冒雨到界首买回二千四百斤绿豆,一百斤红萝卜种籽,照原价卖给灾民,比市价每斤贱一千五百元。这种积极帮助灾民解决困难和互助友爱精神,更鼓舞了灾民战胜灾荒的信心。
七月二十四日以后,内地河流水位逐渐下降,各地干部即组织群众有计划地疏沟引水入河,受淹土地先后露出水面,在“干一块,种一块”,“跟水走,赶水种”的口号下,排除一切困难,展开了紧张的抢种补种热潮。阜南重灾区水退后,当时部分地区种籽尚未运到,群众即想尽一切办法自筹补种。重灾区的于集区崔集村,淹地七百八十亩,出水六百八十亩,就补种了六百亩,种籽多为群众自己解决。其他如半灾与轻灾区的方集、赵集等地已补种到三分之二,现全县已补种到二十三万余亩。中共涡阳县委书记及涡阳县长亲自带领干部下乡领导补种工作。蒙城县府也组织了三百余人下乡领导排水抢种。因此群众抢种情绪也特别高涨。如太和县有些地区水还未完全下去,群众即在泥中插红芋秧,蒙城、阜阳等地一般乡村的农民,白天犁好红芋垅,晚上男子去远地栽红芋、妇女在庄边栽红芋,牲口集中看管。在这样的紧张抢种下,阜阳县全淹地一百五十八万亩,已补种到七十九万余亩。临泉补种六十九万余亩,占全淹地的百分之八十三。这次受灾最大,面广灾深的凤台、颍上也抓紧时间抢种,凤台种到二十二万余亩,颍上已种六十万亩,其他如蒙城、太和、涡阳、亳县等都补种到全淹地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不等。全专区至目前为止(八月十日)据不完全统计,已补种五百七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七亩,占全专区全淹半淹地一千五百三十一万亩的三分之一强。
据蒙城、涡阳群众研究的结果,每人补种一亩红芋、三分葫萝卜,加上其他菜蔬及副业生产,是可以度过灾荒的。这一带种红芋一亩可收一千斤,三分葫萝卜加上精耕细作,能收一千五百斤。每日每人生活最低以四斤计,十个月只能吃一千二百斤,因此,只要农业生产搞好了,群众度荒是有办法的。蒙城全县每人已补种红芋八分,葫萝卜三分。涡阳大部分都合每人一亩红芋、三分葫萝卜标准。涡阳龙山区每人已种红芋一亩半、葫萝卜五分。如继续补种其他作物或早熟庄稼,开展各项副业,度过灾荒是有办法的。
(赵毓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