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冷淡和热情之间——滁县地区党群关系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6
第3版()
专栏:

冷淡和热情之间
——滁县地区党群关系的变化
本报记者 许仲英 本报通讯员 陈修毅
1978年春节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分管农业的书记王光宇同志从省城来到凤阳。腊月二十七那天,他同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一起去了定远、凤阳、嘉山一带有名的“困难队”前王生产队。他们一户户地看望社员,这个队11户人家,只一家筐篮里有一小块猪肉。有些人外出讨饭去了。王光宇和陈庭元说:咱们到这里来,无论如何总该给群众做点有益的事。他们找来几把铁锹,脱掉棉衣,挖起稻板田来。挖了半晌,累得满头大汗,村里的一些人却站在地里呆看。王光宇心想,群众这么冷淡,因为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小声对陈庭元说:“老陈嗯!就是再困难,年三十也得让大家吃上一顿饺子啊”。县里随即给前王一带的群众每人送了三斤大米,一斤半白面,半斤猪肉。过了几天,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同志也到前王看望群众。他见许多社员的草屋没有门窗,有的屋里没有一张床,大冷的天,一家人挤在地铺上睡觉,便叫有关部门送来木材、毛竹、棉布,给群众安了门窗,打了木床,并送了衣被……。虽然地县委送来许多救济物品,但前王群众的脸上仍然没有笑容,他们心中想着:吃完救济粮又怎么办呢?
前王队的问题,给省地委的领导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滁县地委组织了一大批同志,到下边去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对党究竟有些什么要求和希望!
有些同志到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从1956年以来,国家给这个生产队贷款15,632元,其他救济款15,000元,另外还贷过许多种籽、耕牛、犁耙等生产资料。即使如此,1977年粮食产量只有35,000斤,仅够本队吃半年。社员们说:“我们都有两只手,也知道怎样干能多打粮食,可是我们在队里做不了主,有劲使不出来。”1977年秋天,安徽省委曾发出有关农村经济政策的六条规定,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反对瞎指挥。群众欢迎这些规定,但又说“生产队的自主权实际上是几个干部的,我们社员没有权”。
大家分析这个问题,认为生产队的自主权,实际上包括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集体与社员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当前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有所解决以后,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突出起来了。如果进一步解决了社员在生产队应有的权利问题,生产队自身也将因此而“活”起来,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他们积极支持群众实行联产计酬的责任制。不久,党的三中全会肯定了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广大群众欢欣鼓舞,一些老农说:“党的政策得人心,得民心就得天下。”
1979年,滁县地区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大丰收,前王生产队的生产和群众生活有了好转,人们用不着外出讨饭了,笑逐颜开了。社员们见地区的同志来到队上,上前询问说:“现在俺们的生活好了,老王怎么不来了?俺们挺想他呢!”地区的同志说:“王书记不是来了吗!”前王的社员说:“俺们问的不是地委的王书记,是前年腊月二十七来看俺们的省委王光宇书记,那时俺们大伙的心情不好,连碗水也没有给他端!”
这年冬天,万里同志到了小岗生产队,社员们向他讲实行包干到户后由困难队变成了冒尖队的经过。万里同志耐心地听完社员们的介绍,指着县社的干部说:“他们给你们念‘紧箍咒’没有?”社员们说:“还要我们并起来哩!”万里对县社的干部说:“不要再念了,叫他们搞吧!”社员们听了又感激又快活,有的跑到家里拿来一箩炒花生向万里同志说:“万书记,你们吃吧!你们今年来,我们有了花生给你们吃,去年还没有哩!”万里等同志要走了,有个社员端着一瓢葵花籽跑过来,连连往万里同志穿的大衣口袋里塞,有个社员将一张报纸包着的大花生扔进他们坐的车子里。
来安县群众开始实行责任制时,县委书记王业美同志曾经给以坚决的支持。当时,有些人议论说,王业美要犯大错误,倒大霉。群众知道了以后说:“如果王书记为俺们过好日子受处分,俺们就都到上边给他讲情去!”在选举县委时,半塔区的一个代表说,“如果允许给一个人投两张票的话,我就代表农民兄弟在王业美名字底下画两个圈”。
有位前些年担任过凤阳县委书记的同志,讲了他的一些感受:十年内乱时,凤阳县考城大队的农民到山上打石头搞副业,这本是群众的正当利益。但是县委根据“四人帮”提出的“打土围子”的精神,派工作组去那里搞“路线教育”,斗了“暴发户”,批了打石头的。那时候,在群众心目中,县的干部到生产队去是专门找岔子的。前不久,他遇到一个那时被当作“暴发户”批斗过的农民,自觉有些尴尬。可是,农民却亲切地把他拉到家里,一边述说联产责任制如何如何好,一边端出咸肉和烧酒请他吃。那农民见他不动手便说:“你要再不吃,我就是个‘驴’!”(当地群众用以表示极端诚恳的俗语)他说,到生产队,过去是干部请吃饭,现在是社员请吃饭,要是社员请,你不吃还不行哩!他们会认为你瞧不起人,不与他们共欢乐。他感慨地说,党的三中全会纠正左的错误,不只是解脱了群众,也挽救了干部。
事实确是那样。前些年,有的干部见群众无吃的,便领着大伙割山上的草去淮北换山芋。以后上级知道了,说是领着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因而挨了批斗。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干部们要为群众做些好事,也是困难的,相反,有许多事,明明知道群众不愿意干,也得强迫命令逼着群众干,干群关系能好吗?现在人们对这个问题也能看清楚了,一个生产队有那么繁杂的生产活动,搞“大呼隆”、“大概工”、“大锅饭”,不实行联产责任制,再有本事的生产队长,也很难做到办事公平合理,让群众满意。
过去有相当的一些生产队干部,利用职权多吃多占,挥霍浪费,甚至贪污挪用集体财产;有些生产队因为账目混乱,或者超支户多,分配不能兑现或无现金分配。多年以来这些事都是群众最有意见,领导最感头痛,也是最影响基层干群关系的问题。从“四清”起,农村搞的“整党整干”、“路线教育”、“一批双打”、“清理财务”、“整顿乱三支”等等许多运动(有好几年滁县地区还举办过“万人学习班”),无一不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往往运动一来撤掉一批人,运动一过,要不了两年,不少新上来的干部就又出了问题。现在群众说,联产责任制,把那些总在地埂上转的干部赶下田去了,把吃吃喝喝的小钱柜给锁起来了,那些“二流子”也不好再借“一大二公”混日子了。大量的事实表明,联产责任制搞得好的地方,干群关系方面的许多老矛盾迎刃而解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