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农村题材大有作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6
第5版()
专栏:

农村题材大有作为
周巍峙
提要:近两年来农村题材创作出现了一些受到欢迎的作品。我们应该从农民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看农村题材创作的重要性。要认真总结农村题材创作中的经验,探求创作中的民族化、群众化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创作出为八亿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两年,我们有些熟悉农村生活的作家、曾创作了一些表现农村题材的艺术作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局限和其他一些原因,文艺创作中真正有分量的、激动人心的作品不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农村形势大大好转,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了农村,原来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作家更加激发了创作热情,近一两年来,农村题材创作出现了一些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观众热烈欢迎的作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文艺创作题材范围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农村题材的创作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重视。我想围绕这一问题,讲点个人看法:
(一)从农民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看农村题材创作的重要性。
我国历来是一个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国家。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是在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败之后,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样一个认识的。正是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党才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建国以后的三十多年,我们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情况有了不小的变化。但我国十亿人口中有八亿是农民,农村经济仍然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和四化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我国四化建设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建设,都必须从八亿农民这个国情出发,把农民和农村经济的现实状况充分估计在内;也必须充分估计农民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方法,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会一事无成。作为四化建设一个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当然也要毫不例外地从十亿人口中有八亿农民这个实际出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所作为。离开八亿农民而侈谈文化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离开农村题材的创作而侈谈繁荣新时期的文学艺术,侈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强调农村题材的重要,但并不是“题材决定论”者。衡量作品的水平,不是决定于题材,而是决定于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但题材毕竟有重要与否之分。作家在选择创作题材时,当然要考虑到革命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来权衡轻重缓急,决定取舍详略的。
(二)努力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描写农民的多种形象,是我国新文艺的优良传统,要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正如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从解决农民问题着手,展开自己的伟大征途一样,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实绩,也是发端于农村题材的描写的。从鲁迅、茅盾到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在描写农民上是有优良传统,并且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而这个传统的形成,又是由农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党同农民的密切关系决定的。从五十年代后期起,在一段时间内,左的错误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起了很不好的影响。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对所谓“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论”的不适当的批判,一些作家依据现实主义要求,企图真实地再现农村生活和创造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的努力,遭到了挫伤。特别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使党同农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受到破坏,许多长于描写农村生活的优秀作家遭受迫害和打击,失去创作的权利,使长于反映农民生活的革命文艺传统也被扼杀,甚至被中断了。
由于新时期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两个文件的贯彻执行,在农业问题上实行拨乱反正,有着八亿农民的中国农村问题的成功解决,农村题材的创作也将出现新的前景。我们应当有信心和有气魄,不但在农村题材创作的总体上,力求能够多方面地深刻反映和表现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终于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而且还应当力求有许多各种体裁的伟大作品,来为这光辉的史册不断增添新的篇章。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文艺上更好地贯彻党的“二为”方向下的“二百”方针,坚持解放思想,而又不断地走向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农村中的一切人、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我们是一定能够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来。
(三)必须充分肯定和十分珍视在农村题材创作上的良好开端和已经取得的成就。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继续攀登的出发点。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一批反映农村新生活的新苗的出现,以题材的多样、内容的新颖、思想的深刻和艺术描写上的创新而显示了自己的魅力。文化部给以奖励的故事片《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纪录片《他们做得好》、《麻鸭化宝》,话剧《落凤台》、《赵钱孙李》、《张灯结彩》,戏曲《牛多喜坐轿》、《月难圆》等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代表。
我想结合上述几部农村题材的影片、戏剧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谈谈有哪些值得我们总结的经验。我个人认为:
第一,从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的现实出发,紧紧抓住并且通过深刻表现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生活的变化,反映我国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重又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并且透过今天的农村生活,来揭示农村兴旺发达的远景,是近年来农村题材创作上第一个突出的特点。
我国农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农村政策发挥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它解除了过去左倾政策强加在广大农民头上的精神压力和许多捆住农民手脚的政策和限制,号召农民当家作主,拿出自己全部的才能,发挥最大的干劲,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投入生产劳动,建设新的生活,表现出十分顽强的奋斗精神。话剧《落凤台》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它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中心是选队长问题。但是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为它所局限,而是从左倾政策为害多年的后果,和三中全会给农民带来新的生机这样广阔的背景上,写了“老疙瘩”,并且进而写了落凤台全体农民的前后两种不同的命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敢于描写人物的命运,并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来揭示社会生活的变革,这种在创作上的新进展,促进了革命现实主义原则的复苏。这部小说已搬上银幕,编成戏剧上演。我们相信还有一些优秀小说如《陈奂生进城》、《乡场上》等等,也会受到电影、戏剧作家的重视,其中有的可能会搬上舞台与银幕。
第二,农村题材在电影、戏剧创作上的另一个进展,也同文学创作上一样,强调把人作为艺术描写的中心,坚持了典型化的道路。这些作品描写了落实党中央政策后农村的变化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但不是图解政策,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感人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来描写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形象来显示时代的风貌,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影片《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以及其它获奖作品就是这样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题材独特,表现人物也有新意。
第三,这几部影片和戏剧中,有好几部在表现上采用了喜剧手法,这和过去过多地描写凄惨场面的作品比较,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和突破。恰如剧作家们自己所说,正是由于农民的生活起了巨大的变化,也由于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对作家的感染和教育,才使他们采用了喜剧手法的。由此可见,不断地深入生活,从人民生活中吸取感情和力量,不仅对世界观的改造有好处,而且对艺术的创新也是有好处的。
这里涉及到农村题材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问题。为了使电影和戏剧更能适应表现新的生活,适应各种文化程度、欣赏趣味不同的农民观众的要求,要使我们的各种艺术努力适应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需求,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不断创作出优秀艺术,出优秀人才。
任何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演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欣赏习惯、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今天农村的生活、农民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民族的(例如戏曲)、外来的(例如电影、话剧),都有一个如何更好地适应今天的农村观众的问题。因此,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只有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今天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例如戏曲本来是民族的东西,为广大农民所欢迎,但也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能老戏老唱。电影、话剧在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民族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东西了。但在为农村观众创作的电影、戏剧作品中,也还需要进一步民族化、群众化,使之成为八亿农民完全理解的、喜闻乐见的东西。农民如果对某些话剧、电影看不懂,就不会喜欢,那就不能起教育作用,也就不能真正达到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目的了。
(四)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对农村题材创作进行正确的指导;积极解决与繁荣创作有关的许多具体问题;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有高质量的作品出来,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农村题材创作的关键。
第一,要改善和加强对创作的领导。描写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现实生活的电影和戏剧创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是要把创作质量提高一步并繁荣起来。这就需要规划,需要组织。要有更多站得住的高质量的作品,才能带动一般。要搞出这样的作品,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有相应的条件和支持。
在创作指导思想上,当前特别在如何表现正面人物,表现社会主义新人问题上,需要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号召:“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成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我们首先应当从创作思想上进一步澄清对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解。农村的社会主义新人,首先是思想先进,品格高尚,作风良好的新一代的农民;但也可以是从落后转变为先进人物的典型;也可以是曾经误入歧途经过教育改造,重新做人,而参加到农村新一代的行列的。时代不断前进,新的生活无限丰富,人的思想不断变化,对“新人”的理解绝不能有什么固定的框框,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新人偶像化,写成天生的完美无缺的圣人。对于描写农民,看不到主流,不描写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显示出来的光彩,当然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如看不到他们之中许多人身上残存的因袭的重担,把他们都写成“完人”,也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有血有肉的人物,既可以用先进人物的思想情操影响人们,推动历史前进;也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总结出某些经验教训,使人们更加聪明、更有才智,更顺利地创造新的生活。而不是臆造出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苍白无力的人物,使人们望而生厌,败坏人们对农村题材的欣赏胃口。
第二,繁荣农村题材创作,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重视农村题材的创作,认为没写头;或者怕农村政策再变,不好写;或者认为农村题材的电影和戏剧在城市不上座,不愿写。这些思想必须澄清。这些看法当然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努力做到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多样化。要防止农村题材雷同化、一窝风,求量不求质的倾向。
列宁说:“历史上的伟大的政治变革,总是经过很长的道路才能消化。”政治上是如此,文艺创作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农村正在开始的伟大变革,对于我们的作者、编导、演员,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一个认识和体会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够急于要求作家、艺术家一下子就能创作出许多高质量的作品来。要消化,首先要吃下去,就是要熟悉生活,熟悉人物,经过思考、提炼和概括的过程,才能进行创作。我们的作家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我们整个国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急转前进,八亿农民急切要求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要求有更多的为他们所喜爱的、质量高的作品。我们必须打破过去对农村文化工作的狭窄观念,要解放思想,逐渐地努力扩大为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我们的各项文化工作,都要想着农民。我们深信,通过作家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和艺术实践,农村题材的创作,乃至整个为农村文化服务的工作上,能够大大前进一步!
(本文系作者根据在文化部召开的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