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谈鲁迅对于青年作家的关怀和培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6
第5版()
专栏:

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谈鲁迅对于青年作家的关怀和培养
吴中杰
鲁迅极其重视革命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他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组成广泛的联合战线。因而他反对那种要求革命队伍纯而又纯的极“左”论调,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难题,是空洞的高谈,是毒害革命的甜药”。他要求左翼作家“不但要那同走几步的‘同路人’,还要招致那站在路旁看看的看客也一同前进。”另一方面,鲁迅还特别注意扶植培养新的战士。早在“五四”时期,他就悉心指导青年作者如何办刊物、如何与旧势力进行斗争;“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同一营垒中的伙伴们产生了分裂,鲁迅就更加注意对于新生力量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反帝反封建的事业。他说:“我现在还要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论者。”到了后期,鲁迅的认识又有所发展,1930年他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我国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经验,提出了今后工作应该注意的几点,其中之一就说:“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是把这作为战略任务而提出来的。鲁迅如此重视培养文学新人的工作,首先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鲁迅从来不把写作看作猎取个人名利的手段,而是把它看做一种革命的武器,用它来攻击旧文明,改造旧社会。鲁迅深深地感到:“现在人手实在太少了”。由于人手太少,革命文学阵营虽然出了不少的书籍杂志,但是内容比较单薄;由于人手太少,一个人做事就不能专,结果什么都弄不好。鲁迅说:“如果人多了,则翻译的可以专翻译,创作的可以专创作,批评的专批评;对敌人应战,也军势雄厚,容易克服。”其次,是为了使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由于旧中国的社会特别黑暗,反动派的镇压分外凶残,因此中国的革命文学家所受的迫害就更加严重。鲁迅深知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与长期性,所以认为必须培养大批新的战士,以便前仆后继,继续斗争。他说:“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第三,从文学发展的观点看,培养能够超越自己的文学新人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对自己的创作是有充分估价的,肯定它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的一种新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但他并不自诩为什么前途的目标和范本,认为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希望跟着而来的更有新的气象。而且,为了革命文学事业有所发展,他情愿做文学青年登高的梯子。“倘使后起诸公,真能由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迅为培养青年作家,真是呕尽心血,鞠躬尽瘁。
但是,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青年人的成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整个封建社会是停滞的、保守的,对于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是采取鼓励的方针,而是实行抑制政策。鲁迅曾经批评有些老年人总不肯让开道,简直“要占尽了少年的道路,吸尽了少年的空气。”“少年在这时候,只能先行萎黄,且待将来老了,神经血管一切变质以后,再来活动。”文艺界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当新文学运动初兴之时,那些新的青年作家就遭到老先生的摇头、压制,而恶意的批评家则在嫩苗地上跑马,践踏了一切天才的苗和非天才的苗。鲁迅嘲笑这些人是连乡下的愚妇人都不如。
后来,有些人借新文学的潮流而浮上去了。但成名之后,又反过来压制新的作者,再加上中国有崇拜名人的风气,以致弄得在刊物上,倘不是姓名曾经排印过了的作家,就很有不能刊登的趋势;而那些号称“艺术家”者的得名,与其说在艺术,倒是在他们的履历和故意题得香艳,漂渺,古怪,雄深的作品题目,连骗带吓。鲁迅对于这种状况是极其不满的。他认为这么下去,“新的作者要没有发表作品的机会了”。鲁迅是以满腔热情来欢呼新作家的作品的出现的。他说:“时代是在不息地进行,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
鲁迅不但在口头上热情地欢呼新作家的作品出现,而且为了新作家的成长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工作,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比如,他前期在北京时,每天必须将八小时为生活而出卖,此外的时间才用来译作,本来就非常紧张,常常整天没有休息,但为了提拔后进,他仍挤出许多时间帮助青年作家编选、校对作品,而且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决不肯随便放过,敷衍了事,有时甚至弄得吐血。后期到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他行动极不自由,但仍热心帮助青年人看稿,校对,介绍出版。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曾经说过:“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在培养青年作家的工作上,也是本着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
鲁迅对于青年作家是爱护的,但要求是严格的。他反对胡吹乱捧,认为这是可以把作家捧杀的。而且,由于中国社会情况的复杂,青年的情况也极其复杂,有积极向上的,也有自甘堕落的。且不说在敌人的高压政策下面,有些人在政治上变节了,就是在文学事业上投机取巧者,也颇不乏人,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也确有使这种人成名之道。针对青年作家中存在的情况,鲁迅向青年作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所谓坚忍,就是要艰苦努力,肯下死功夫。鲁迅慨叹中国没有肯下死功夫的人,特别是文艺青年,往往更缺乏坚忍性。他说:“青年向来有一恶习,即厌恶科学,便作文学家,不能作文,便作美术家,留长头发,放大领结,事情便算了结。较好者则好大喜功,喜看‘未来派’‘立方派’作品,而不肯作正正经经的画,刻苦用功。”殊不知文艺和科学一样,都是艰巨的事业,在这个领域内,无论是谁,要取得一点成绩,都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任何取巧行为都无济于事。他劝导青年要扎实地工作,不要急于求成,认为只要肯下死功夫,十年八年研究某一种学问,总能作出成绩的。而对于后一种人,则很轻蔑,他愤慨地说:“对于只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我现在却敢据几年的经验,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是: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初初出阵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必须不断的(!)生长起来才好。”
所谓认真,就是要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鲁迅曾经批评道:“中国作家的新作,实在稀薄得很,多看并没有好处,其病根:一是对事物太不注意,二是还因为没有好遗产。”所以,他教导青年作家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为什么鲁迅把认真观察看作创作的必要条件呢?因为文艺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生活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深度。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反映得准确,只有观察得透彻,才能反映得深刻。而青年作家往往所见不多,观察不细,认识不深,就匆匆下笔,当然难以写好了。鲁迅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劝导青年作家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严肃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所谓韧,就是要持久不懈,连续不断。鲁迅说过:“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但有些文学青年却缺乏这种韧性战斗精神。他们对文学事业没有执着的爱,只不过想拿文学作为敲门砖,所以出了一二本诗集或小说集以后,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么位置,功成名遂,就永远不见了。所以鲁迅说:“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他曾鼓励一位女作家要有韧的精神,期望她持续努力二十年以取得大成就。
鲁迅的这些教导都是非常中肯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