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中瑞交往源远流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7
第7版()
专栏:

中瑞交往源远流长
夏鼐
去年10月,我访问了瑞典。我踏上了瑞典的国土,便为他们国民好客的盛情所感动。怪不得我国汉文介绍瑞典人的第一部书《职方外纪》(1623年成书)中说瑞典国人“善遇远方人”。中瑞友好交往是有历史渊源的。
瑞典僻处欧洲西北,它和中国远隔万里,但是早在瑞典的维京时代的初期,即公元九世纪至十世纪,中国的丝绸便传到瑞典。瑞典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维京时代的城镇毕尔加遗址附近的墓葬中发现了好些中国的丝绸碎片。
十八世纪,瑞典商人开始同中国直接进行贸易。瑞典商人在1731年获得瑞典政府的许可证后,曾先后派遣35艘海船,进行过132次的航行。瑞典出口的货物,大部分运到西班牙的卡提斯商港出售,换成西班牙银币,再前往中国购买绸缎、茶叶和瓷器等。
现在瑞典国内公私收藏的中国外销瓷器还不少。许多瑞典贵族或大商人还定制中国瓷器。瓷器上绘有他们家族的纹章,有的有都市、公司和团体的纹章。
在访问中,我曾参观了瑞典哥德堡博物馆。馆中陈列有十八世纪往返中国广州的瑞典商船的模型,瑞典一个公司的创办人和经理的肖像画,许多中国的外销瓷器。其中有一幅中国商人潘启官(振承)的肖像画。据说他于乾隆34年(即1769年)远涉重洋来到瑞典。作为瑞典公司的客人,他是第一个到过瑞典的中国人。
进入二十世纪,中瑞两国科学和文化交往逐渐发展。如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安德逊1914年被中国政府聘请为采矿顾问。他在中国的十年间,竟成为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了。他发现了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村遗址和甘肃的许多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文化的遗址,并加以发掘。他参加发现、调查和发掘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化石堆积。又如古汉语音韵研究权威高本汉,后来又转而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对于中国考古学作出重要的贡献。这几位学者都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仍是为我们所怀念的。
瑞典前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即现国王的祖父,是一位考古学的专家,后来对中国古物发生兴趣,成为欧美的最重要的中国古物收藏家之一。
1926年他以皇太子的身份周游世界时,曾来过中国,参观中国的古迹和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故宫收藏的古代青铜器和瓷器,对之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后来他搜罗中国古物更为积极了。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中国古物2,600余件都捐献给瑞典国家博物馆。
1974年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在瑞典京城斯德哥尔摩开幕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亲自参加开幕式。这次展出,观众达50多万人次,可见瑞典举国上下对于中国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中、瑞友好是有长久历史的。这次瑞典国王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步其祖武”,一定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