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敢于喝“酸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17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敢于喝“酸酒”
聂明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正确估量自己,是否有自知之明。
伟大的鲁迅先生从不以伟人、完人自居,他很了解自己,所以他敢说“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从鲁迅先生《集外集》的两篇文章中即可找到证明。
一九二四年有一位姓杨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神经错乱而跑到先生的北京寓所向先生要钱,先生误判他为假疯子,并“预料”是当时的学界或文界用来对付自己的武器。因此,心里很不舒服,于当晚写了一篇题为《记“杨树达”君的袭来》的揭露性文章。几天之后有几位学生告诉鲁迅先生,说前几天访他的那一位学生确是神经错乱的。先生立即写了《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声明注销自己前文的后半篇中由于自己神经过敏而导致的错误判断。紧接着又写信给《语丝》编辑孙伏园,对“自己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表示歉意,并要求《语丝》第三期增加两版,刊登杨的朋友做的一篇说明性文章,并声言“也不必增价,其责任即由我负担。”“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
按理说,当时处于斗争尖端中的鲁迅先生,犯一点判断错误,本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先生却一再著文认错,这种敢于喝“酸酒”的精神,正是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的最好的注释。
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却缺乏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有时明知自己有错,却不敢爽快承认,不敢忍痛“割尾巴”。总是对缺点错误吞吞吐吐,或隐或藏。在他们看来,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有失面子,有失尊严,就有失掉威信的危险。
如果这些同志能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敢于喝“酸酒”,把自己的缺点错误改正得彻底,那就能得到群众的谅解和拥戴,更能使党的优良作风得以保持和发扬,就更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他们的工作也必将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