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要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电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1
第3版()
专栏:

要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电影
使更多的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看懂电影,是民族文化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55个少数民族,近六千万人口,除了回、满、畲族通用汉语外,都有自己的语言。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聚居区、山区、牧区,不懂汉语的占相当大的数量。
解放后,有关部门在译制民族语影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六十年代,先后建立了新疆、内蒙古、广西三个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厂。截至1966年,共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译制了各种类型的片子近一千部。“文化大革命”初期译制工作曾一度停顿,1972年开始恢复。目前,除旧厂外,又设立了几个新厂。到去年年底为止,全国有12个省、区设有49个配音点,用3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配音。
但是,目前译制片的数量太少。有的省截至去年年初,在全国发行的800多部故事片中,只用藏语译制29部,占3%。有些已经译出的片子,因为有的州、县没有还磁设备,仍放映不了。
其次译制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型译制片厂,用光学译制,时间长,花钱多,而且只能译35毫米与16毫米的片子。这类片子只能在城市放映,下不了农村、牧区。
三中全会后,随着民族政策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因而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希望看到更多的民族语译制片的愿望也愈来愈迫切。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党委的重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由于州党委重视,去年只用13个人、一万元钱就译制了60部故事片。有些地区,条件并不好,但是党委重视,译制工作也上去了。
领导重视以后,还必须注意人员培训、及时供应拷贝及译制器材等等。
华菊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