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国力论》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1
第5版()
专栏:书评

《国力论》评介
蒋映光
王琢、黄菊波同志合著的《国力论》,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述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理论。
1957年,陈云同志明确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理论和以国力制约建设规模的方法,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建设规模和国力适不适应,是经济稳不稳定的界限。其实质,就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必须兼顾。人民生活问题不但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建设规模超过国力,最终挤掉的是人民生活,这是很大一个危险。
研究国力,不仅要注重研究国家的财力,还必须注意研究国家的物力,因为财力归根到底要有物资做保证。
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又提出量力而行是经济建设的指导原则。过去的教训,一是不量力,二是在国力的估计上发生错误。历史的经验说明,正确对待和估量国力十分重要。
关于国力制约建设规模,陈云同志在1957年提出了五条: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二、象钢铁、木材等原材料的供应,应该有分配的顺序;三、人民的购买力要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四、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五、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这些方法归纳起来,包括战略性的和战役性的制约方法。
战略性的制约方法,是以农业的发展制约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制约着消费资料、国家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就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战役性的制约方法,是以分配和流通环节的平衡制约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组织国家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包括外汇收支的平衡;组织商品物资的供需平衡,最主要的是以物资供应总量制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在物资供应上,首先满足生活必需品生产部门必不可少的需要,其次保证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需要,剩余部分才能用于基本建设。这是为了保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
财政收支平衡在国力制约建设规模诸要素中起着总的作用。这个观点在生产结构合理和财政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条件下,是完全适用的。现在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是“左”的干扰使得生产结构很不合理,二是预算外资金和企业留成资金大量增加,这使财政收支平衡可能产生虚假。许多不合格、不对路的产品甚至废品为物资部门和商业部门所收购,也上交了税利。因此,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必须随时分析财政收支平衡的真相。
现在讲财政收支平衡,应当是综合财政的收支平衡,包括国家预算收支、信贷收支、企业专用基金、预算外资金、专项贷款资金和借用外汇在内的收支平衡。国家预算收支平衡是综合财政收支平衡的主体,但不是全部。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编制综合财政收支计划。现在,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已有很多改革,坚持综合财政收支平衡更属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