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祝贺和感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1
第8版()
专栏:

祝贺和感谢
曹靖华
《鲁迅全集》16卷本的新版问世了。这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有现实意义的大好事。参加新版《全集》编辑、注释的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是值得我们深深感谢的。金无足赤,新版全集,虽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远比第一、二版要好,后来居上,这是规律。今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改进、充实和提高,是大有帮助的。
近年来,我多次在家接待了参加《鲁迅全集》注释工作的家访者,解答了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甚至来开座谈会。可见对注释工作之严肃、认真。我自己也从中得到不少教益。
在外国文学介绍上,鲁迅先生是“取天火”照当年中国暗夜的人。他的文学活动,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开始和结束的。翻译作品量与著作量几相等。新版《全集》虽未包括译文,但将他为自己的译文所写的一百多篇前言或后记,集为《译文序跋集》,收入《全集》。这不仅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翻译方面的劳绩,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完整、优美的散文,洋溢着鲁迅风格,同样是研究、学习的好资料。
新版《全集》收入了迄今为止,搜集到的鲁迅书信。其中有些书信,甚至比当年公开发表的文章更重要。因为当年在白色恐怖下,公开发表的文章,要经过反动政权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检查官的审查,才能发表。因此,作者在下笔之前,先要考虑到何者能通过那一“关”,何者不能通过。因为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是备忘的;其中有不少代号、简称等等,自己明白就行了。至于书信,是写给收信人看的,不必经“检查官”过目。其中有些只有收信人明白的代号、暗语,以及“另有所指”的代用语等等,都加了注解。这是在当年“言语道断”的实际情况下,不得不如此的事情。当年虽然也有特务在邮电局坐镇,检查邮电,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革命者总有种种办法来表达意见。文章中不易表达的事物,往往在书信中传播了。旧时代,文化工作者,往往除姓名而外,还有别号、代号、化名之类。有些是习惯,有些是避鹰犬而用的,这些不易为一般读者了然之处,自然都尽可能加了注释。
总之,新版《鲁迅全集》的问世,无疑是我国文化出版界一件有意义的大事,我愿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