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要搞新的“一刀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2
第2版()
专栏:

不要搞新的“一刀切”
本报评论员
这里发表的三封来信,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有些地方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的苗头:有的不问当地情况和群众意愿,限时间、定比例推行某种责任制;有的听说包产到户好,不分析当地具体情况,只强调包产到户;还有些地方过去一直卡着,不让社员包产,今天又一转,要求一律“包”下去。这些情况,很值得注意。
这两年各地建立和推行生产责任制,一般都注意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照自愿原则,由群众选择适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责任制形式。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作风,“一刀切”“一阵风”的作法,并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这封山西来信反映的“由上边发给下边一个责任制”,就是靠行政命令指挥群众这种旧作风的表现。有些同志还在用老思想、老经验对待新情况、新问题,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群众的愿望对立起来。他们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和“一刀切”的办法领导工作,一旦行不通,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不仅是劳动组织与分配形式的改变,而且是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经营管理上的一项根本改革。因此,要求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有相应的改变。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不能再象过去那样,一声令下,一齐动作了;要从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不能再象过去学大寨那样,到处一个模式、“一刀切”了。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责任制的推行和落实是关键。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责、权、利结合起来,由农民自己掌握,使各种不同条件的社队,能根据农民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责任制形式。因此农民热烈欢迎党的政策。
形势有了发展,还用过去那套不正确的做法搞工作已经不行了。农民强烈要求实行责任制,只能因势利导,硬纠硬堵,强行推行某种形式的责任制,只会受到群众的责难。落实责任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费一番力气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引导群众选择符合当地实际、有利生产发展的形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