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土之不存,人将安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2
第2版()
专栏:

土之不存,人将安附?
山东省一些山丘地区每年流失土壤2亿多立方米,使大量有机肥白白损失掉,并造成175座大中水库和河流严重淤积,搞好水土保持已刻不容缓。
山东省文登县界石公社地处山丘,1978年8月12日,这里降水325毫米,泥沙石头滚滚而下,冲坏缓水坝900多座,淤死塘坝等27座,泥沙压毁农田6,000亩。1965年,这里也下过同样的大暴雨,却没有造成什么危害。雨型相同,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就在于生态环境起了变化。1965年以前,这个公社的5万多亩山岚林茂草密,植被良好,后来则变得树少草稀,远山光秃。
在山东省,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止一个界石公社。
山东省有关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山东省一些山丘地区土壤的厚度多数少于30厘米,而土壤的流失量每年每平方公里达3,000多立方米,折合土层3毫米左右,如果不采取水土缓流措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目前全省的山丘地区每年流失2亿多立方米土壤,含有的氮、磷、钾肥料相当于350万吨化肥,为全省1978年施用化肥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这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在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生产化肥,另一方面却又眼看着土壤中的肥料在白白地流失掉。由于流失掉的肥料中有机质居多,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与化肥的比例失调,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易旱、易涝和病虫害增多。
山东省有大、中型水库175座,由于土壤流失,平均每年淤积7,400多万立方米库容,近十年间,鲁西北的徒骇、马颊、德惠等3条骨干河道,已淤积6,300多万立方米,占原开挖土方量的15%。前几年开挖的红卫河现已淤积2,700多万立方米,占扩大开挖量的35.6%。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年年集中力量挖河、修库、清淤;另一方面,“大自然”用泥沙去填库、垫河。
山东省的水利、农林部门提供的这些数字表明,水土长期严重流失的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导致人们生存环境的破坏。土之不存,人将安附?许多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呼吁:黄土若冲尽,草木将难生。过去,在农业基本建设的某些方面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自然在教训我们了。今天,按照生态平衡的要求搞好水土保持,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但是,在提倡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一些糊涂认识却束缚着一些人的手脚。一是认为水土流失,自古已然,水土保持,无济于事;二是搞水土保持,花钱多、效益少,得不偿失。关于水土保持是否有效?许多地方的实践都有证明。山东省泰山林场原来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山沟壑区,由大小270多条沟组成了一个18万亩的小流域。解放前,由于长期扒山皮、刨草根、开荒种粮,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搞了封山育林,开始控制了水土流失。1951年到1956年的6年间,泥沙淤积量下降为3万立方米。尔后,这里森林环境形成,日降雨40毫米,两小时后才见清水下山,从1957年到1979年23年间,仅淤泥沙500立方米。
关于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一些人觉得“得不偿失”。这是他们的计算方法不科学。许多单位计算投资效果时,只算增产效益,不算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止地力减退的作用。在增产效益中,又只算增加了多少产量、产值的直接效益,而不算林草增加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间接效益,更不算促进地区生态平衡的综合效益。一些科学家认为,生产的木材价值只是整个社会效益的一部分,而森林对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定泥沙,净化大气,保护鸟兽等多方面的作用,则往往被人们忽视。
地处山区的黄县下丁家大队,拿出60%的地面植树种草,把垦殖指数控制在17.68%,全队每人平均只留七分九厘地。多年来,他们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取得了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效果。地处鲁西南平原的兖州县,1974年以来,大搞农田林网化,使林木覆盖率达到了14.7%,结果,降低了风速,提高了空气湿度,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业持续稳定增产。下丁家大队和兖州县的事实说明,由于种树植草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耕地虽然有所减少和部分被胁了,但总产或总收入反而增加。一些水土保持专业工作者认为,当前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在领导思想上处理好长远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他们说,有些领导机关和负责同志对下级单位要求的近期物质效果具体而紧迫,诸如粮食增产多少斤,分配增加多少元等,但对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生态建设则安排较少。有些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也就忙于当年见效的生产,甚至为了发展近期的生产,不惜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一百年以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到目前为止的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如资本家为得到咖啡树的肥料——木炭而焚烧古巴的山林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罪过。恩格斯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本报记者 宋熙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