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核垃圾何处葬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2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核垃圾何处葬身
同人体新陈代谢排泄废物一样,核电站在生产过程中,从核燃料的加工制备到反应堆运行,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一些废渣、废液。这就是核垃圾。随着核电站的增加,核工业的发展,含有高强度放射性物质的核垃圾将越来越多。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埋葬核垃圾的课题。
埋葬核垃圾必须准备一个天衣无缝的“葬棺”。因为稍有缝隙,放射性物质便会外溢,伤害人体。通常,棺匣分内、外两部分。内棺是渗透性小和化学性质稳定的固体;外棺是耐腐蚀的金属(如不锈钢)。要求棺匣能保存几十万年经久不坏,比古代帝王的葬棺要讲究不知多少倍。
把核垃圾放入内棺的处理过程叫固化处理,具体分玻璃固化、沥青固化和水泥固化,也就是将废液、废渣同玻璃或沥青或水泥混在一起,经过一定温度处理成为固体。近代研究得比较多的是玻璃固化工艺。
有人对如此考究的葬棺还不放心,怕放射线使玻璃体发热,产生反玻璃化,使放射性物质渗漏出来。1972年在加蓬奥克洛矿区发现18亿年前发生核反应后留下来的化石,完整地保存了数以吨计的核垃圾。这一事实给科学家以启示:熔岩有保存核垃圾的非凡能力。于是,澳大利亚、瑞典和美国的科学家着手研制合成岩内棺。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
核垃圾葬在哪里好呢?科学家们认为,“地葬”、“海葬”和“天葬”都有可能。不过,“地葬”比较现实,“海葬”也有尝试,“天葬”则是设想。
核垃圾的“墓地”要求比较高,必须是几百万年来地质一直很稳定,要有较好的散热条件,周围的含水量尽可能少。因为水、热都可能使棺椁受腐蚀而损坏。一般认为,废盐矿是比较理想的殡葬地。因为盐矿井地质稳定,盐是良导体利于散热,古老的盐矿井也比较容易找。
“海葬”已为一些国家重视。一般选择在海流基本静止,地质稳定的深海区(4,500米左右)。美国最早把中、低放射性核垃圾投入海洋。1964年以前曾投过8万多件,放射性剂量约为9万居里。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美国科学家建议,把核垃圾送到2,000—3,000公里外的空间轨道上去,这样核垃圾可与世隔绝。到将来科学高度发达时,把这些“宝贝”请回来,为人类服务。这种设想的研究工作已经着手。
埋葬核垃圾毕竟是消极的办法。因为核垃圾中还含有超钚元素等宝贝,其衰变热也是可以利用的。科学家们正为核垃圾变废为宝而费脑筋。美国科学家设计核废物锅炉,利用核垃圾的衰变热产生低压蒸汽。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化石燃料。有人设想用高能加速器产生的质子轰击核垃圾,使之产生钚239,继续作核燃料。此外,还有一些别的设想。不过,这些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办到。
咏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