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坚持医学临床实践60年——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张孝骞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4
第3版()
专栏:

坚持医学临床实践60年
——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张孝骞教授
一位三十年没有诊断清楚的贫血病人前来首都医院求医。这位病人曾被一些大医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但补充铁剂药物,效果不理想;有的医院诊断为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贫血,却没有找到病源。张孝骞教授参加了对这个病人的会诊,经过多方探查,他认为病人得了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经特殊染色检查以及血清铁鉴定,证明张教授的诊断是正确的。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目前世界上仅发现100多例。
张孝骞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内科临床专家,擅长肠胃病,我国消化病学科创始人之一。他对内科疑难杂症,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一般较少漏诊或误诊。这主要是因为张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掌握了一套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多少年来,张老总是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和助手:必须到临床第一线去,到病人中去,才能认识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张老自己正是切切实实这样做的。他于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至今整整六十年。六十年间,他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始终坚持不脱离临床第一线。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让他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参加门诊工作。他高兴地说,这是了解疾病,接触病人的好机会。当时,他已七十多岁了,每星期坚持九个半天门诊。现在他已八十四岁高龄,每星期仍然坚持四次查房,两次门诊,从不无故缺席,有时还要参加院内外会诊。
张老在临床医疗中,主要是诊治疑难杂症病人。1980年秋,一位腹水伴有全身浮肿的老太太来到首都医院内科门诊室,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及某些常规化验,门诊医生诊断为冠心病、肝硬化、肾脏病。但实验室检查,这几种疾病的依据不足,而且用药后,疗效不理想。张老亲自为病人检查身体,和病人交谈,询问病史,发现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便提出了甲状腺功能低减症的可能。但据书本记载,甲状腺功能低减伴有腹水者十分罕见。个别年轻大夫认为张老考虑得太远了。张老说,书本知识是典型疾病的概括和综合,但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的表现常常是千差万别的。甲状腺功能低减病人伴有腹水者罕见,是这种疾病的共同特点。可是,由于机体抵抗力等等因素的影响,极少数患者也可以产生大量腹水,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主管医师根据张老提出的线索,顺藤摸瓜,结果证明这位老太太确实患甲状腺功能低减症。
跟随张老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的专家、医生说,张老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表现在他对疾病的诊断,不主观,不臆断,力求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以符合疾病的实际。今年7月,病人张玉新因痰中带血,下肢浮肿入院。化验检查,尿有红血球。主管医师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症。请张老会诊,张老给病人做了各方面检查以后,同意这个诊断,并拟订了治疗方案。但他回到办公室,反复思考,对诊断意见提出了许多问号。第二天,他给这个病人做了更加仔细的检查,发现病人腿部静脉有点异常,他跟踪追查,果然证明病人不是肺——肾出血综合症,而是移形性血栓静脉炎。这种静脉炎造成肺、肾等多种脏器损害。根据这个诊断,重新制订了治疗方案,病人病情很快好转。我们在拜访张老时,张老谦虚地说:疾病好象一个小小的宇宙,在疾病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不管我如何想办法使自己的诊断符合疾病实际,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疾病某一阶段的认识。因此,千万不能满足于一次诊断,更不能认为自己“成竹在胸”。这样,才能不断修正、丰富、补充自己的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经张老诊治的疑难杂症病人不计其数,可是,许多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重点疑难病号,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里。人们说,张老有非凡的记忆力。其实,这是张老长期积累资料,刻苦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张老从五十年代起就建立了“小本本”制度,每次查房或门诊随身带着小本本,遇有重点疑难病号,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过一段时间,便把记录下来的病例归类、对比、研究。长年累月,小本本积了一箱又一箱。张老在看完前面提到的那位患移形性血栓静脉炎的病人后,对助手说,类似这样的病例,过去还看过一些。接着,他翻出小本本,列举了1953年、1955年、1964年……看过的5个同类病例,包括病人的名字、病案号码、详细病情,都记录在小本本上。助手根据他的记录,到医院病案室,一一查到了大病历。他带着助手,从这些病例入手,详细分析、研究了这类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的共同的和不同的发病规律、治疗办法。张老说,光有实践,不去大量积累资料,研究总结提高,临床医疗工作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零碎的、片断的阶段,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说不上发展、提高。这些年,他和助手一起,用这个办法总结了30多种疑难杂症,其中多数已经写出了论文。
张老注意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但又不囿于自己的经验。他十分关注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新课题、新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每个月都从国内外购进许多新书,只要新书一到,张老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就在图书馆度过。他说,医学科学日新月异,要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新的临床实践中继续长进。
张老虽然也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但他对人民的贡献,不在于著书立说,他的六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就是一部无形巨著。他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观点,他的踏实勤奋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他当年的学生和助手遍布国内外,其中许多人成了有名望的专家、教授。有些人回忆当年跟随张老从事临床工作时的情景,十分感慨地说:跟张老查房或者门诊一次,脑子里就多了一串问号,一批新的课题,强迫自己在新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
本报通讯员 余忆
本报记者 缪宜琴(附图片)
张孝骞教授在门诊向病人询问病史
李祖慧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