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机关工作为基层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9-27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机关工作为基层服务
编者按:徐勉青同志的建议很好。我们已派记者采写了《机关工作为基层服务》这篇调查汇报。武汉市纺织工业局工作作风的转变,已收到初步效果。他们的这一经验,值得各地领导机关参考。
“办工厂要有志气,领导工作要有生气,产品要有名气。”这是武汉市纺织工业局近两年来的行动口号。十年内乱,有的领导机关染上了一些坏作风,如怕负责任,办事拖拉推诿,见难便躲,等等。针对这些毛病,武汉市纺织局提出1981年工作作风须有较大的改进。今年初,武汉国棉六厂学习上海第二十八棉纺织厂的作法,定出“厂风”。基层有了建立新风气的愿望和行动,推动局机关迅速作出决定。3月份,“限期”的“约法”,就与全局干部和职工见面了。
这个“约法”给大家带来的是压力,是约束。这种“压力”,压缩了工作环节,一两位领导同志、一两个部门能决定的,不多绕圈儿;这种“约束”,约束了惰性,几天可了结的事儿,决不允许长期拖延。这样一来,下面提出的事,大多在三天内处理完毕;三天无法办妥的,也及时答复,抓紧办理。纺织局自己办不了的事情,他们不是一推了事,而是千方百计向有关部门联系。
就在“限期”公布不久,武汉第一针织厂要求购买四台经编机。据他们汇报,添置后,一年可增加产值360万元,利润90万元,投产3个月即可收回全部投资。但经编机属纺织部直接掌握,一年一度的计划分配已过。如拖到明年,将少产少收多少!能否尽快争取计划外分配?纺织局收到申请的当天,得知生产经编机的工厂增产了,就附上意见上报省纺织局。第三天,又直接给纺织部挂长途电话联系。纺织部答应在计划外拨给,针织厂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武汉市纺织器材公司生产纺织机上用的皮卷,最好的原料是兰州化工厂生产的胶,而今年省里分配的却是进口的,做皮卷不如国产货,影响纺织品质量。公司5月29日来人反映了这一情况。在往常,纺织局尽可推拖,让公司凑合;但现在为生产、为基层着想,当时就给七八个省市发求援电。两天后,回电均说无力帮助。他们马上又与武汉化轻公司联系,双方派人到国家物资总局和化工部反映,最后从兰化厂调到14吨。前后只用了20天。
据不完全统计,自“限期”制定后至8月13日,纺织局办公室共经手177件来自基层的报告,其中三天内处理完的105件,其他除部分不需办理答复的之外,基本上三天内都有回音。记者从局财务处的卷宗中抽查的几份,也没有发现例外。
为什么武汉市纺织局的“限期”规定能够做到?领导干部能以身作则,从严律己,也严以律人,是一个重要原因。武汉试验布厂原有一个配电机组曝于露天,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市电业局要求立即采取措施。该厂4月底申请建80平方米的配电房。报告混于基建处文件堆中,压了一个多月。6月中旬,局长胡伯琴来厂检查工作,了解此事后,回去追查。事后在全局干部会上批评了基建处。局的领导干部对自己该处理的事情,都认真及时处理,工作繁多,白天来不及办,就挤晚上的时间。在局里,一提起局领导的这种工作作风,人们总是交口称赞。
局机关的工作人员逐步树立了为基层为生产服务的思想,工作责任心增强了,时间观念也有了。技术处一位负责同志讲得好:“我们大都是从基层调上来的,知道下面要求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我们是替群众办事的国家干部,工作拖拉松懈就是失职。”
及时处理基层的报告,要求局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上边的方针政策,熟悉自己的业务,也熟悉下边的情况。为了这“三熟”,市纺织局每周坚持半天政治学习,半天业务学习,并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全局有84个企业,137个单位,局机关上至局长、书记,下到普通干部,一有空就深入基层,同基层干部一起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解决问题在先,补交报告于后。局政工部门每周用三天时间,按划分的片和点搞调研,周末全体政工干部碰头“会诊”。所以在局机关里,经常找不到你要找的人。
这个“约法”,使局机关的工作作风为之一变,赢得了大家的称赞。武汉第一针织厂一位同志说:“过去局里只知要利润,空喊上下一致,遇到问题却绕着走;现在真正和我们心连在一起,劲使在一处了。”
武汉市纺织局感到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仍有漏洞,两月前,又补充规定:无论基层来的文字报告,还是电话咨询或口头反映,都要登记;每星期六局办公室检查一次。本报
记者 刘曼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