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森林严重破坏是四川洪灾的重要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4
第2版()
专栏:

森林严重破坏是四川洪灾的重要原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蒋有绪
今年四川特大洪水,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洪水灾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然天气不正常,另一方面是四川西部多高山,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山洪暴发,一泻千里,势不可当。这确实是以惨重代价得来的教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四川林科所六十年代在岷江上游曾对高山森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1979年又做了一些调查。现在我们用取得的科学论据来谈谈为什么说长江上游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是四川洪灾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人类目前对特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尚无能力加以控制,但是人们应当可以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来减轻或防止暴雨带来的灾难。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善于利用自然规律,那就会招来本来可以避免的灾害。过去长江上游林区覆被着广袤的原始森林,这就为四川提供了拦蓄降水、调节水源、抵御下游洪涝和干旱灾害的重要屏障。长江上游的川西川北山地山高坡陡,土壤含石块、角砾甚多,因而土壤稳定性差,极易发生滑塌,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所以,长江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格外重要的防护作用。
森林所以具有这种生态功能,主要是:①由于树的枝叶和各层植物截留降雨,缓和降雨强度,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②地上疏松的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蓄水,减小地表径流;③储蓄于土壤的水通过地下径流可以逐渐释放到河道,使全年的河流径流量比较均匀。
据我们测定,川西高山森林树冠的截留降水一般占总降雨量的20—30%;林下松厚的枯枝落叶层总量每公顷达40吨左右(干重),它的最大蓄水量为600%,即其本身干重的6倍。也就是说,在饱和吸水的情况下,每公顷枯枝落叶层可吸水240吨。森林中的土壤也比较疏松,但森林皆伐后的迹地土壤则趋紧实。因此,原始森林的土壤平时比采伐迹地的土壤多蓄近一倍的水分。
川西高山森林采伐前后的地表径流情况也大不相同。在相同降雨情况下,皆伐迹地径流系数是0.17%,择伐迹地0.07%,原始森林0.04%。因此,同样的雨量,森林皆伐区要比有林区向河流多流入3倍多的水。如加上树枝叶先截留30%的雨水,则皆伐区要比有林区多流出5倍的水。在暴雨情况下,即或这个数值小一些,但大面积的森林能够有效地减轻或防止山洪暴发的危险。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岷江上游林区的情况。岷江上游五县(理县、松潘、黑水、汶川、茂汶),解放初森林覆被率为30%,经30年的采伐,已下降至18.8% ,森林蓄积量已开发利用了将近一半。岷江上游森林大面积被采伐,削弱了林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年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流到河里的水量,即年河流径流量却增加了。雨季时的洪水量增加,旱季时的枯水量减少。这说明,河流里的水量在一年里分配更加不均匀了。五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采伐的杂谷脑河(川西森工局)最能说明这一点(具体数字从略)。这种变化,在特大暴雨时无疑也会削弱整个地区的抗洪能力。
我们的观测还说明,河流的年径流输沙量与年采伐量成正比。河流输沙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森林采伐时采用串坡集材,破坏了地表,造成了土壤流失。
因此,要使四川今后减少洪灾,最根本的一条是保护好长江上游的水源林。要禁止不合理的过量采伐,坚持合理的择伐方式,改进落后的集运材方法,坚决制止滥砍乱伐和陡坡开垦,有计划和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大力进行林区更新和荒山造林。坚持这样做就能逐步恢复生态平衡,提高抗灾御害的能力,使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