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鲁迅和“孩子的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4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鲁迅和“孩子的世界”
毕岩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
“五四”时期第一次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后也不断为孩子的解放,为下一代子孙的健康成长而呐喊、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批评那种只管多生孩子而又不负教养责任的人,曾尖锐地指出:“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于是,他大声疾呼“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要各方面关心和切实解决子女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改革等问题。
鲁迅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他既反对“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的放纵,也反对随便“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的惩办,而是提倡要顾及对儿童心理和特点的理解,善于指导,以便让他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他经常提到要注意的“孩子的世界”。
这里,先从《风筝》谈起吧!鲁迅在这个短篇里叙述一桩故事:主人公“我”粗鲁地折毁一个“大概十岁内外”小兄弟糊的风筝,当时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跑进小兄弟呆的那间冷僻的小屋里,扑向大方凳,把上面将要糊好的风筝折断,掷在地下,踏扁了,傲然地扬长而去;绝望的小兄弟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时隔20年,人到中年的他觉悟到早年的过错,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他充满了内疚和懊悔的心情来回顾这段卤莽的经历,称它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鲁迅对“这一幕”的揭示向人们启迪,“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那么,“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呢?鲁迅曾生动地勾画道:“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们这种天真烂漫的心理是由于强烈的求知欲,而发展这个特点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就是游戏。所以,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可成为孩子探索世界奥秘和增长智力的手段,不仅不能强加禁止,而更要多方启发,积极引导。
鲁迅有时自己也参加到孩子们的嬉戏之中。他常把香烟图片和锡纸分给孩子们玩,为他们用彩色油光纸做“小人”画人头。有趣的是,有一次,鲁迅向茅盾写个小条,要借一下他的小孩,茅盾莫名其妙地答应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请他的小孩去看电影哩。鲁迅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了的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