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国人造板工业为何发展缓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4
第5版()
专栏:探讨与研究

我国人造板工业为何发展缓慢?
以木材采伐、加工、制材剩余物为原料的我国人造板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末。二十多年来,国家用于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投资11.5亿元,还进口了若干成套设备和不少单机。干了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但成效甚微。
原因何在?
一、没有明确的经济政策。建国以来,木材综合利用的重点不明确,提法混乱。早期曾提出要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但木材综合利用有物理的、化学的,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哪一种更符合我国国情,没有深入研究。以后又提出以人造板为中心、刨花板为重点的方针。接着有的“权威”说,发展湿法硬质纤维板为主。最近,有人去国外转一圈回来说,应发展小料直接胶合的综合利用。由于没有明确的经济政策,科研、设计、机械制造和计划部门互相脱节,各搞一套,力量分散,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很大浪费。
二、缺乏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由于木材供应紧张,许多地区和部门搞人造板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建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纤维板和刨花板厂400多家,分属林业、物资、轻工、建筑、农垦等部门。由于没有统一归口、全面规划,出现了互争原料、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果差等问题。
三、投资安排不当,使用效果差。二十多年来,我国对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的投资约有30%未能发挥作用。黑龙江铁力干馏厂是五十年代从国外引进设备的大型林化厂,投资近亿元,但一直不能正式投产,最近改成胶料厂。柴河厚纸板厂是1968年上的项目,原设计投资1,900多万元,三年建成。由于管理混乱,工程拖了12年,投资2,800多万元才勉强投产。全国上的一百几十套小浆粕、小纸浆厂,由于规模太小,污染问题解决不了,几乎全部下马,浪费资金1亿多元。还有不少部门摊子铺得太多,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使许多项目长期不能建成投产。
四、设备制造跟不上。五十年代,我们从国外引进不少人造板的成套设备,但没有消化吸收,最近又不得不从国外引进人造板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有关部门至今仍未吸取教训,想搞独家经营,自己没有力量制造这种设备,也不让别的部门插手。把国内一些登门献力的人以种种借口拒之门外。
为此建议:
1、木材综合利用的发展,必须全面规划,统一归口,不能随意建厂,乱铺摊子。为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的积极性,可采取合资经营、集中建厂,实行产品利润分成的办法。
2、明确经济政策。近期,应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没有污水的刨花板行业。把三五万立方米刨花板设备作为主攻对象,有关单位协作攻关,争取一二年内搞出成果。
3、不应在大中城市再建新的人造板厂。1980年以来,国家每年拨款1亿元发展人造板工业,但大部分投资都撒在城市里建了小厂,林区已规划筹建的大中型项目迟迟不能上马。林区,特别是东北、内蒙古林区,要打破局界,选择最佳方案,建造大中型人造板厂。原料从近期看,主要利用林区的“三个剩余物”;从长远看,要建立人造板原料林。
国家计委农业局 侯廷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