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金芦笙又吹起来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5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金芦笙又吹起来了
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是金芦笙的故乡。可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横扫四旧”,悠扬的芦笙曲就从这里消失了。
不久前,我们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听到芦笙又吹起来了。我们来到凯里县凯棠公社凯哨大队,恰逢苗族过“吃新节”,欢乐的金芦笙乐曲,老远就把我们引进了苗寨。寨头上,一群盛装的苗家姑娘站在路旁深情地唱着迎客歌:“客人从远方来,没什么好招待,请到我家去,好好叙叙怀。”我们来到苗族社员顾永泽家。好客的主人一定要我们吃一顿苗家的饭。我们看到主人摆到桌子上的鲜鱼嫩肉,非常惊讶:要知道,前几年这里的群众还是很穷的呀!女主人似乎看出我们的疑惑,她端起一碗自己新酿的米酒,满怀激情地唱起酒歌来:“最近几年来,放宽政策好,苗家得温饱,感谢党的好领导。”主人一再说,要是你们前几年来,不用说这桌酒菜,就连一顿干饭也难得拿出来。这两年这里的群众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社员李佑方,一家5口,3个劳力,1979年全年分到粮食1,900斤,去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精耕细作,粮食丰产,除了完成公余粮交售任务外,还留2,400斤口粮,儿子也买上了手表和收音机。队里的干部说,象李佑方家这样的收入,在队里还不算最好的。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回忆说,今年是1923年以来最旱的一年,以前那次大旱,全村20户人家,就死绝了7户,而今年,看样子收成比前年还要好一些。我们走出主人家门,奔向寨头,那里的芦笙会开始了。顿时,悦耳的芦笙曲此起彼伏,直到夜幕降临。
离开了苗乡,又到了侗寨,芦笙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在黎平县肇兴公社新塘大队的侗族鼓楼前,我们领略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侗族踩歌堂的欢乐场面。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尽情歌唱。我们禁不住问身边的侗族同志,“你们经常这样集会歌舞吗?”他们回答说:“不都是这样,‘文化大革命’期间说这是四旧不让吹;头几年生产没搞好,无心思吹;现在日子好过了,金芦笙自然就吹起来了。”我们来到锦屏县三八林场。林业政策放宽后,这个社队林场越办越兴旺,去年人均口粮达到1,570斤,劳动日工分值1.07元,除了一般的劳保福利外,有七年以上场龄的姑娘出嫁时,林场还无偿给一套嫁妆;老人退场时,林场每月补助生活费6元、大米45斤。好日子一来,中断多年的过侗年、踩堂歌、芦笙会又恢复了起来。群众互相请酒,笑逐颜开,自然要歌唱好政策,歌唱新生活了。
杨候第 毛公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