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从《向导》批评孙中山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5
第8版()
专栏:

从《向导》批评孙中山说起
邓伟志
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临近的时候,收到邵传烈同志的新作《孙中山》。打开一看,视线停留在《向导》批评孙中山那一段文字上。
在孙中山主持国共合作的曙光初露的时候,著名的共产党人蔡和森却在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孙中山:如果一味依靠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进行纵横捭阖,以此来抵抗暴力,将会失掉革命的生命。如要使革命成功,“便要一方面与民众为亲切的结合,一面与苏俄为不二的同盟。”蔡和森还建议孙中山大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种恶势力。
在双方的友谊刚刚萌发的时候,就开展批评,效果如何,着实是令人担心的。蔡和森的批评,规格不能说不高,——因为是发在党的机关刊物上;批评的语气也不能说不尖锐,——“将会失掉革命的生命。”何况批评的对象又是个大人物。蔡和森这个人物虽说不算小,但较之当时中国的第一伟人来讲,要小得多。可是,批评的效果并不坏。孙中山从善如流,知错就改。孙中山在一年以后,提出的“联俄、容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虽说不能完全归之于蔡和森的批评,但二者在内容上,几乎一模一样,是毋庸置疑的。
通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这话也不全对。即使圣贤,也会有过。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可谓是大圣大贤了。可是,他有过错。那就是:不大看重工农的力量,反帝还不太坚决。对此批评一下,是有益的。批评当然也要注意方法。蔡和森的文章里,既有尖锐的批评,也有积极的建议,方法就比较好。孙中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能够正确对待批评,我们有些同志为什么反倒害怕正常的批评呢?
上个月在北京听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他已同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相约,两人准备在报上互相点名批评。他还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带个批评的头,是要同那种扭扭捏捏的批评区别开来。我觉得,这个头带得好。批评就是要理直气壮。现在那种“欲说还休”的批评太多了。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批评太多了。那种叫人猜谜的批评太多了。当然,也不能排斥这是一种批评的方式。但是,也要提倡有名有姓、有事实的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老传统。我们要让批评在时间上经常化,在空间上普遍化。有了这两化,谁还会谈“批”色变呢?谁还会杯弓“批”影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