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海岛式”小国经济的“弹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7
第7版()
专栏:

“海岛式”小国经济的“弹性”
徐宝康
新加坡这个由54个大小岛屿组成的“海岛式”小国,面积小,资源贫乏,但它生气勃勃,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每人平均国民收入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成为“新兴工业国家”之一。
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具有灵活的“弹性”,能不断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六十年代以前,新加坡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是东南亚区域性的贸易转口站和集散中心。在东南亚国家具备进行直接贸易活动的能力和条件之后,新加坡的转口贸易趋向衰落。这时新加坡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改变了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还为新加坡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氛,使整个六十年代它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7%。
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为适应这一形势,新加坡淘汰了“劳动密集型工业”,重点发展中等技术工艺和“脑力”服务业,生产较为复杂的打字机、电视机、海上钻油台以及精密机械等,成功地避过了世界经济不景气局面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率为9.4%,成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石油价格上涨,国际市场大幅度波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加坡经济随之又进行调整。1979年新加坡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结构表现为“五柱式”(运输、通信、贸易、制造和金融),并朝着小型化、价值大、运输方便、污染小、用地少、能源和原料密集度低的精密工业和资本集约的方向发展。
1980年,新加坡就获得10.2%的经济增长率。
新加坡经济成功之处的另一特点是,经济的“弹性”与优越的地理条件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新加坡地处欧亚交通枢纽,它积极利用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海运事业和海事工业。新加坡与84个国家通航,有150条航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港口,超过日本的横滨,仅次于荷兰的鹿特丹。1979年到新加坡的船只总注册吨数为2.277亿吨,1980年新加坡海事工业总收入达19.01亿新元,比1979年增加36%。与海运业息息相关的造船和修船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全国共有造船和修船厂70余家,并有5个巨型修理船坞。
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以商立国”的政策,利用四通八达的海、空交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1980年对外贸易总额约42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之多。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新加坡也存在着严重依赖进口能源和原料以及国际市场等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其它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在当前,国际经济处于“高膨胀,低增长”的环境中,新加坡要保持经济在8%—10%之间的增长率,绝非易事。(附图片)
新加坡共和国首都新加坡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