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尼日利亚石油工业的明珠——卡杜纳炼油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9
第7版()
专栏:

尼日利亚石油工业的明珠
——卡杜纳炼油厂
丹林 冯建伟
为了参观卡杜纳炼油厂,热情的尼日利亚朋友放弃了休息,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陪同我们乘飞机从拉各斯飞往北方。从拉各斯到卡杜纳,地面距离约1,000公里,但飞行仅1小时。飞机临近卡杜纳时,凭窗眺望,绿色原野中有一块黄色的斑点显得十分突出。随着飞机下降,黄色的区域愈来愈大,慢慢地呈现出一排排的塔罐,原来这就是我们慕名千里而来的炼油厂。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目前年产量达1亿多吨。但是,过去尼日利亚生产的原油全部出口,而消费需要的石油制成品则仰赖进口,这是极不合理的。独立后的尼日利亚政府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于1965年建立了哈尔科特炼油厂,接着又在1978年建成瓦里炼油厂。尽管这两座工厂的日处理能力已达16万桶,仍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政府从1975年起就着手研究建立第三座炼油厂的计划。为了促进北方的发展,满足内地市场的需要,政府决定把新的炼油厂建设在远离油田的卡杜纳。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卡杜纳炼油厂。据总经理阿尔哈吉·贝洛先生和技术经理约翰先生介绍,这座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炼油厂是由日本、荷兰援建的,日处理原油能力为10万桶,总投资5.04亿奈拉(约合8.5亿美元)。从签订建厂合同到设备安装完毕仅用了36个月的时间,全部工作量中82%是由尼日利亚技术人员和工人完成的。尼日利亚朋友们说,卡杜纳炼油厂的建成结束了进口石油制成品的时代,是尼日利亚发展民族经济的里程碑。
工厂有两条生产线,一条提炼尼日利亚原油,另一条提炼进口原油。技术经理约翰先生就这一问题作了解答。他说:从经济效益和提高设备使用率来看,进口部分原油作为原料是合理的。尼日利亚原油质量好,适合于提炼航空油和高级汽车用油,但副产品少,价格高;进口的如委内瑞拉原油,杂质多,价格较低。两种原油配合使用,既可增加副产品,又可使设备利用率达到98%,何况硫磺、石蜡、润滑油、沥青等还是国内市场需要的。
还在工厂设计阶段,就派了15名各种专业的工程师去日本接受为期20个月的培训,随后又派2名计算机工程师和56名技术人员前往日本培训。与此同时,选派400名工人去哈尔科特炼油厂和瓦里炼油厂进行培训和实习。目前全厂1,800名职工(内生产和维修人员1,100人)中,外籍技术人员不到7%,打算三、四年后实现人员完全尼日利亚化。目前,尼日利亚技术人员已掌握了全厂设备联动的启动与停车等关键技术。为了防止有些人学会了技术就走,工厂用扩大职工福利来吸引职工,收到一定效果。
最后,我们在厂方人员陪同下,乘坐排气管有特殊装置的防火汽车参观厂区,所到之处,各种设备和厂房都显得整洁、清新,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印象。唯独那终年燃烧的石油气似乎在提醒人们,自然资源还未全部利用,需要继续努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