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文艺作品中的秋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09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文艺作品中的秋瑾
吴泰昌
清政府杀害秋瑾,实在是干了一件大蠢事。如火上泼油,使革命的火苗愈益炽旺。范文澜在《女革命家秋瑾》一文中说:“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妇女为革命献出头颅的第一个人。她从一个封建阶级家庭妇女,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民主革命战士,她的一生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文艺作品着意表现她,讴歌她,也就很自然的了。
1907年6月秋瑾遇害,痛悼的诗词象雪片似的出现。上海《文娱报》成月在头版刊登征集追悼秋瑾作品的广告,如1907年9月8日“追悼秋瑾广征著作启”:“敬求诗界男女同胞竞锡佳章,无论祭文、挽联、诔词、铭赞,邮寄上海英租界广西路宝安里浦东同人会谢企石收,限中秋截止,揭晓从速,酬教从优,如赐传奇或剧本或短篇小说,则更欢迎……”《文娱报》在当时是一张影响不大的小报,对秋瑾的热情尚如此,可想一斑。当时各报刊披露的悼念秋瑾的诗词,由于报刊的散佚和当年未曾辑集,难以精确统计。据见到的,许多革命名人、文人都有所作。如秋瑾的义姐吴芝瑛、柳亚子、宁太一均有。秋瑾本人的诗词,也大量刊出,1907年王芷馥编辑出版了《秋瑾诗词》,收秋瑾诗词各一卷,诗87首,词37阕。
值得记述的是,秋瑾遇害当年,出现了一个追念秋瑾的短篇小说:无生著的《轩亭复活记》,初刊在1907年的《女子世界》增刊上。文言体。写秋瑾复生的故事,小说通过神话(其中不免有荒诞)的表现方式,在想象中寄托了人们思念秋瑾的强烈感情。1908年还有哀民作的短篇小说《轩亭恨》,通智社刊,是写秋瑾生平传记的。值得一读的要算辛亥革命那年改良小说社刊印的《六月霜》(静观子著),十二回,作者同情秋瑾溢于言辞,演其生平事迹时有不少想象创造。明显有小说虚构的特点。传奇杂剧方面,最早有吴梅的《轩亭秋杂剧》,谱秋瑾殉难事,《小说林》本,1907年刊;龙禅居士著的《碧血碑杂剧》,《小说林》本,1908年刊,谱吴芝瑛营葬秋瑾事;《鉴湖女侠传奇》(湘灵子著),上洋小说支卖社刊,别题《中华第一女杰轩亭冤传奇》及《秋瑾含冤传奇》,八出,有自叙;《六月霜传奇》(古越嬴宗季女著),改良小说社本,1907年刊,谱秋瑾遇难事,是小说《六月霜》别种。
辛亥革命后,内容涉及秋瑾的小说,当推鲁迅的《药》,这篇杰作表现了作者对秋瑾女士的深厚革命情谊,深刻地挖掘了秋瑾被害——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严重教训:脱离群众。三十年代中期,夏衍写了话剧《秋瑾传》。五十年代初,周恩来同志曾建议将《秋瑾传》拍成电影,柯灵改编的电影剧本《秋瑾传》出世多年了,不知何故至今还未搬上银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