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访罗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12
第7版()
专栏:

访罗纪事
人民日报代表团
一、在三色旗下
我们在罗马尼亚访问期间,人们常常问道:“你们对什么印象最深?”我们总是回答说:“罗马尼亚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这并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由衷之言。
从首都布加勒斯特到边远的苏恰瓦,我们都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豪言壮语:“我们是达契亚人的后裔,世世代代栖息在我们的国土上”;“为了反抗外族侵略,争取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我们进行了上千年的斗争”;“我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民族和社会解放的”;“我们决不侵犯别国的领土,但也决不容许别人侵犯我们的领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主权和自由,我们将不惜牺牲一切”……。
我们到处听到这样的昂扬的歌声:
“血红杏黄蓝色晶莹,她是我们的三色旗。我光荣的人民啊!如星斗冉冉升起”。
凡是熟悉罗马尼亚历史的人,都不难理解罗马尼亚人民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几个世纪以来,罗马尼亚人民先后遭受过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沙俄帝国的压迫、侵略和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但是,没过20多年,罗马尼亚又沦为法西斯德国的附庸国,受尽了欺凌。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他们才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人民怎能不象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地热爱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独立、主权和自由呢?
在布加勒斯特的国家博物馆里,我们参观过那个被人们称为“罗马尼亚人民出生证”的图拉真纪功柱的复制品。这座高达数十米的巨型石柱,是罗马帝国在二世纪建立以纪念图拉真皇帝东征达契亚人的战功的,但是石柱上连环式的浮雕,却生动地反映了当年达契亚人英勇抗击罗马军队的情景。罗马尼亚人民从意大利搬回这个与原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为的是歌颂他们酷爱自由、骁勇善战、坚强不屈的祖先。今天的罗马尼亚人民都以作为达契亚人的子孙而感到骄傲。
在罗马尼亚各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文物,显示了罗马尼亚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反抗异族压迫、争取统一和独立、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而斗争的历程。他们总是把十五世纪英勇抗击土耳其入侵者的什特凡大公、十六世纪统一了罗马尼亚各公国的勇士米哈伊、十九世纪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以及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尼古拉·伯尔切斯库等人,作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而加以崇敬。齐奥塞斯库同志就曾经说过:“回顾先辈们的业绩,了解他们长期以来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土、自由和独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我们就是在完成一项民族教育的事业,动员人民为在目前条件下把过去的光荣传统日益发扬光大而斗争。”
遍布在罗马尼亚各地的许多修道院,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是一些引人的名胜古迹,但是罗马尼亚人民都把它们看作是“爱国主义的学校”。虽然这些修道院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却从中获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启发。我们参观过的苏恰瓦县的普特纳修道院,就被罗马尼亚伟大的诗人埃米内斯库称为“民族觉悟的教坛”。这座坐落在众山环抱的山谷中的修道院,是什特凡大公在1466年修建的。它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罗马尼亚人民为争取自由和独立不屈不挠地斗争的象征,这不仅因为在修道院的教堂中埋葬着罗马尼亚伟大的民族英雄什特凡大公的遗体,而且是因为它历尽沧桑,是几个世纪以来罗马尼亚人民艰苦斗争的见证。人们告诉我们,在修道院修建400周年的时候,罗马尼亚国内外的爱国志士汇集在那里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歌颂罗马尼亚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各地的代表克服了种种障碍,每人带着一把泥土来到普特纳,把各省的这些泥土放置在一个银瓮里,以表示全国人民的团结。这个银瓮至今放置在修道院的展览馆中,永远给人们以启示。在1966年,修道院修建500周年的时候,也举行过一次纪念活动,罗马尼亚的党政领导人都前来参加了。我们从留言簿上看到齐奥塞斯库同志当时写下这样的字句:
“这些令人缅怀往事的地方,显示出我们的战斗、文化和文明传统是多么的悠久。这些地方是爱国主义和对人民的力量充满信心的真正学校。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直到今天仍继承他们祖先的光荣传统,为他们自己建设一个新的、繁荣的社会主义祖国。”
在另外一个修道院——沃罗内茨修道院参观的时候,那位女修道士指着教堂外墙上五彩缤纷的壁画告诉我们说:“你们看,在这幅十六世纪绘制的描绘‘最后的审判’的宗教画上,天平的两边代表善的一边画的是当地的莫尔多瓦人,代表恶的一边画的是侵略他们的土耳其人,土耳其苏丹在地狱中受惩罚。这反映了当时的人民渴望自由、祖国解放和仇恨敌人的强烈情绪。”我们深深感到,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今天正被两千万罗马尼亚人民继承下来。
我们在一次交谈中谈到了罗马尼亚的地形。一位罗马尼亚同志说:“罗马尼亚的国土象一朵盛开的玫瑰。”另一位说:“它更象一颗跳动着的心脏。”第三位争辩说:“不,它象一个紧握的拳头。”我们说:“你们说的都对,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象玫瑰那样的美,象心脏那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两千多万罗马尼亚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三色旗下,捍卫祖国的独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对于那些仇视罗马尼亚的人来说,不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吗!”
(待续)(附图片)
图为被称为“民族觉悟的教坛”的普特纳修道院的教堂。 本报记者 方荣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