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一定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13
第5版()
专栏: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定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冯明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过不少失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个总结对于经济工作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我国“一五”时期的积累率是比较合适的。以后多次犯过积累率过高的错误。这几年党和政府采取措施逐步降低积累率,取得了成效,但和我们的国力相比,从总的方面看,积累率仍然偏高。为了进一步克服这种偏高现象,并使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应该分析研究过去犯错误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积累和消费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容易一下子解决得完全合理。”(《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4页)这说明了这个问题容易犯错误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检查,则是由于过去存在一种积累愈多愈好的“理论”,认为积累率越高经济发展速度就愈快,因而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积累。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的积累率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积累就要挤掉消费,这样不仅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且会使人民的消费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挫伤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积累的使用效果下降。例如我国“四五”时期和“一五”时期相比,积累率由24.2%提高到33%,而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则由35元减低为15元。这样,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没有随着积累率的提高而增加,相反是降低了。当然,积累的使用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积累率过高使积累的效果下降,则是不能否认的。总之,根据我国三十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过高不仅不能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过去积累过高,也由于我们没有认真考虑我国的国情。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0页)有的同志援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例子论证可以高积累,他们忽视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区别。资本家可以不顾工人的死活提高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必须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努力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否则,社会主义建设是搞不好的。过去所以多次犯积累率过高的错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长期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我们长期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追求过高的生产发展速度,为了达到这种速度,就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以钢为纲”,单纯依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来搞建设。这样,势必引起高积累,导致经济效果下降。《决议》对于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作了深刻的分析,这是我们今后要记取的。
我们在防止重犯高积累错误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忽视积累的偏向。应该看到,这种忽视积累的偏向也是存在的。例如在纠正高积累时,曾有过积累率愈低愈好的说法,甚至认为我国“一五”时期的积累率也过高。尤其值得注意的,现在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着一种损害国家利益、片面强调增加职工收入的倾向,滥发奖金等不合理现象相当严重,这样势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合理的积累。国家的积累消费计划是通过企业实现的,如果企业片面强调消费而忽视积累,企业领导人和职工一起算计国家,国家的积累消费计划也就难以顺利实现。
反对不切实际的高积累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积累的重要性。恩格斯说,积累是社会的最重要的进步职能,“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33页)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坚持的观点。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一定的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为了使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积累率。旧中国所以不能实现工业化,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积累。据一些学者的估算,旧中国从1931年到1936年的六年中,有四年积累是负数,积累率最多的1936年仅为6%,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结果。现在我们有可能较快地积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必要的资金,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我们固然不能认为积累率愈高愈好,同样也不能认为积累率愈低愈好。
为了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关系。通过这几年的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这在认识上是巨大进步。但是我们也要使大家明确地认识到,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只能是大力发展生产。我们常说“发展生产,满足需要”。不满足需要,社会主义生产就没有目的;不发展生产,人民的需要也无法满足。而发展生产则必须有一定的积累。那种片面强调增加职工收入而忽视国家积累和做法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因为它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从而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不能离开满足人民需要来谈发展生产,否则就可能犯高积累的错误;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来谈满足人民需要,否则就可能犯忽视积累的错误。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要求改革和完善各种经济管理制度。正如《决议》所指出的,“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否有利于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判断一种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适合还是不适合的一条重要标准。为了克服国家与企业之间“吃大锅饭”、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搞平均主义的弊端,现在工交财贸系统正在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但是,有的地方在建立经济责任制时只强调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他们应负的经济责任,没有真正做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有的地方由于单纯突出“包”利润,因而有的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些也都不利于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应该在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
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积累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积累和消费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到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问题,从而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同志说过:“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5—396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了建立起保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社会经济体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是必不可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