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边防诗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14
第3版()
专栏:

边防诗话
人常说,战火出勇士。然而云南边防扣林前线的战火还造就了大批“战士诗人”。最近,记者攀上云遮雾障的扣林群峰,读到了战士的许多诗作。这些诗有的刊在战地油印小报上;有的用石子嵌在前沿阵地上;就连山头的树木、岩石以及爬山用的竹杖上,也刻有朴实的诗句。在这些未公诸于报刊的诗篇里,战士们倾吐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深情,表达了他们不辞万难保卫边疆的坚强决心。
有一首题为《扣林山上是故乡》的诗写道:
“天作被、地当床,茫茫大雾作蚊帐。
大雨是个勤媳妇,天天为我洗衣裳。
头枕月儿站着睡,脚下涌出大太阳。
战士不做思家梦,扣林山上是故乡。”
这首诗是一群来自祖国南北各地的年轻战士集体创作的。战士们告诉记者,初上山时,正逢滇南雨季,山头上几乎天天风雨交加。而越军也不断地借助浓雾风雨疯狂进攻和偷袭。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大家白天冒着大雨坚守阵地,夜晚还要在泥水里枕戈待旦。时间长了,汗水、泥水、雨水把草绿色军装都染成酱黄色。可是,他们个个非常乐观,战斗间隙,就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了这样一首战地诗。
在一首题为《高地上的小花》的诗作里,战士们抒发了为国为民保边疆的赤子之情。诗的原文是:“顶着硝烟和雾障,山花欣喜的开放,红绿紫蓝黄,一片春光泻在阵地上。象一块块彩色的锦缎,深情地把弹洞补上,‘母亲’美丽的身姿啊,怎能留下半点创伤。”
而那刻在爬山竹杖上,写在日记、军帽里和巡逻小道旁的简短诗句,更是燃烧着战士们火一样的激情。有一根刻满诗句的竹杖,现在已经陈列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那是连续击退10倍于己之敌4次疯狂进攻的“九勇士英雄班”用过的。他们中虽有4人长眠于边防翠岗,而留在竹杖上的“卫国保家献热血、献青春”,“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诗句,依然放射着青春的光芒。
请看一位重伤员写给亲人的诗:“不要流泪,也不必悲伤,当你的儿子守卫在疆场,亲爱的妈妈,也许我们不再见面,但为了故乡的百花开放,你勇敢的儿子将不怕死亡。”
这位重伤员叫王洪才,广东南雄县人。他曾经多次到敌人布入我境的地雷区,先后排雷63颗,三次荣立三等功。7月下旬,他又一次只身闯入敌雷阵中,为部队开辟通路,不幸被地雷炸掉了左腿和左手。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下的。
战士们怀着深沉的感情告诉我们烈士刘吉炳英勇牺牲的情景。刘吉炳来自云南省广南县的壮族农家,平时言语不多,但干工作象一团火,在训练、战斗中先后4次受奖。今年5月22日,我边防部队向入侵我扣林地区的越军发起反击,刘吉炳带着一个班冲在前面,首先毙敌1名,鼓舞了士气。当他再次跃起投弹时,不幸胸部中弹,倒在血泊中。
但是,一个刘吉炳倒下,千百个刘吉炳奋进着,战士们写出了《告慰战友》的诗篇,表达决心:“我要盛一碗清泉当作美酒,亲手洒在你牺牲的地方;我要采一束山花扎成花圈,亲手摆在你长眠的墓旁;我要撕几片白云为稿纸,写上对你怀念的诗行;我将把手中钢枪握得更紧,用战斗保卫祖国的南疆。”
新华社记者 周奋 王志耘(附图片)
边防前哨
蔡志培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