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7阅读
  • 0回复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15
第5版()
专栏:学点近代史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施宣圆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卷,第2分册)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纷纷运用诗歌等文艺形式,表达了对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愤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603名举人,上书光绪帝,竭力反对割台,主张迁都抗战。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清政府的这一卖国行为,台湾人民反对尤烈。在京的台湾籍举人义愤填胸,上书都察院,表示台湾人民“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台北人民痛心疾首,“鸣锣罢市”,拥到台湾巡抚衙门,抗议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台湾人民发布抗战檄文,号召大家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碰到李鸿章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以谢天地祖宗。(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第6册)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每天都有数以千百计的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民军,时刻准备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
《马关条约》签订不久,清政府派李鸿章儿子李经方为专使,到台湾办理割台事宜。同时,一道谕旨,将台湾巡抚“唐景嵩著即开缺,来京陛见”,饬令台湾的大小官吏陆续撤回内地。甚至无耻地请日本侵略者派军队到台湾镇压人民的反抗。
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登陆以后,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抗日烽火几乎燃遍全台。在台湾人民爱国热情的感动和鼓舞下,守卫在台南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毅然担当起领导抗战的重任。刘永福是中法战争中的名将,这时他虽年近六旬,仍然登台盟誓,决心与台湾人民团结一致,军民共守,抗击日本侵略者。
台湾人民的抗战是坚决的、壮烈的,在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其中最杰出的有徐骧等人。徐骧是苗栗县爱国知识分子。当台北失陷,日军逼近台南时,徐骧聚众涕泣陈词,号召“人自为战,家自为守”,支援和配合刘永福黑旗军,迎头痛击日本侵略者,与台湾共存亡。(江山渊:《徐骧传》)听了徐骧的慷慨陈词,各乡立即选派壮丁,编成队伍,推徐骧为首领。
最悲壮的一仗是嘉义保卫战。10月上旬,日军纠集大队人马攻打嘉义,徐骧与嘉义守将王德标挖掘地道,将地雷通至日军营,半夜里地雷猛然爆炸,日军死者达七百余。侵略者气急败坏,疯狂攻城。此时,军民饥困,寡不敌众,徐骧亲临城头,持刀督战,不幸中炮牺牲。嘉义城破,王德标奋战阵亡。
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和徐骧等各路义军坚持抗战,是在军事上孤立无援,经济上缺粮少饷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刘永福曾多次派人到内地寻求援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各地人士上书请求派兵援助台湾抗战,有的还想亲自到台湾与刘永福、徐骧等领导的抗日军民并肩战斗。但是清政府严令内地不准接济,对台湾军民实行经济封锁,致使台湾终为日本侵略者侵占。
台湾沦陷了,但台湾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英勇斗争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以土枪土炮抗击了近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日本侵略者达五个月之久,日军在侵台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战斗中死伤和因病中途被遣送回国的有三万余人。侵台的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也在嘉义战斗中身受重伤而毙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