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四川去年烂掉两万吨桔子教训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0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四川去年烂掉两万吨桔子教训何在?
尹石
四川烂桔子的事,过去快一年了,新果即将上市,可是此事至今争议不休。一说这是统得过死造成的恶果;一说是市场调节带来的危害;还有一说是受了葛洲坝截流的影响。究竟哪一种说法符合实际呢?
事情的经过大体如下:去年四川柑桔特大丰收,总产量达到26万吨,比1979年增长73%。采果之前,省里确定了派购任务,规定多余部分由社队自销,议价权下放到县。于是,各产地纷纷和外省签订议购合同,并从11月中旬开始摘果装筐,集中待运。临到这个时候,上面又来了另一道规定,要在完成全省收购计划、确保省内市场供应之后,多余柑桔才能出川。外运误期,合同失效,接着大江截流,航运中断,水陆码头上和库房内堆放的柑桔大量发霉变质。据统计,全省烂桔子两万多吨,损耗率有的产地高达30%,大大超过了正常损耗率。当时乘船东下,沿江不少地方可闻到烂桔子的气味。
分析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概诿过于客观。首先,四川柑桔的主要流向,是经铁路运往西北、华北、东北;只有万县、涪陵地区的柑桔,才沿长江出川,数量不多。而且大江截流早有预期,应当事先有所考虑。后来的措手不及,望江兴叹,只能说明工作上的疏忽和失误。不能把帐记在葛洲坝截流上。
那么,问题只是出在市场调节的冲击,以及由此而来的集中采摘、集装待运吗?四川柑桔主要产地之一的巴县提出了反证。在交通运输部门和商业部门支持下,当地农工商联合企业组织果农分期摘果,分期装运外销,把损失减少到5%。可见,市场调节的冲击是可以控制的,盲目摘果也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实行计划经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二者要互相结合,不能互相排斥。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既然事先允许柑桔议价外销,为什么又中途变卦,非要独家经营不可呢?即使是为了纠正滥订合同的偏向,防止乱采乱摘的现象,那也只能加强组织领导,不应用统得过死、过严的手段,一举把补充之路堵死。
烂桔子的原因很复杂,意见分歧不足为怪。现在重提旧事,是因为今年四川柑桔又是一个丰收年。保证柑桔畅销,增加果农收益,这是一项很要紧的工作。其他地方,现在已进入农副产品的收购旺季,很多产品的收购量大于往年,希望各地以四川去年烂桔子的事实为戒,积极主动地做好收购工作。只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多为农民着想,多为搞活农村经济着想,做到多一些经济成分,多一些经营方式,多一些流通渠道,就能把各地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