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调整科技队伍 适应经济需要 常州、无锡两地调整科技队伍情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2
第3版()
专栏:

调整科技队伍 适应经济需要
常州、无锡两地调整科技队伍情况的调查
国务院科技干部局政策研究室
通过哪些途径、采用什么办法调整科技队伍,才能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科技干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常州、无锡两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两地科技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少,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工业部门职工总数的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分布不合理。机械、电子行业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是轻纺行业的3倍,全民企业是集体企业的10倍,不少小工厂没有技术人员。
近年来,两地为适应当地国民经济调整的实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调整科技队伍。
一、从组织上合理调配科技干部。首先,两地都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从一些大城市、中央各部委所属科研单位及军工企业中调进了一大批科技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分配给轻纺工业和小企业。目前两地还准备继续调进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搞好人才配套。其次是,调整专业归队的科技人员。两地把近1,500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大部分支援了轻纺工业,不少人到了集体企业。常州今年又从全民企业调配29名科技人员到集体企业。市里制定了全民企业的干部调入集体企业有关待遇的文件,从政治待遇、编制到工资福利等作了明确规定,注意兼顾调出、调入单位的利益,合理处理调出人员在专业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使调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两地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一定范围内招聘科技人才。常州市人民政府规定了招聘的范围、原则和实施办法。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定,一些单位目前正在稳步开展招聘工作。科技人员在有关组织领导批准同意下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工作,招聘单位经过市里同意可在一定范围内择优用人。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掘人才,也推动了解决用非所学和用非所长的问题。
二、通过四种技术转移方式,合理使用科技力量。第一,积极组织原来从事军工、重工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为轻纺和民用工业服务。常州机械行业组织8个厂的科技人员承担自行车生产线的专机设计制造任务。无锡一个原来承担国防试验任务的研究所,现在扩大业务范围,承包国内外民用测试任务100多项。
第二,针对小企业、集体企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产品竞争力差的情况,积极组织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实行联合或联营。联合后经济上有了联系,能够统一使用科技人员,便于实现技术力量的转移。例如无锡棉纺三厂与山北公社联营后,抽调了19名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公社搞好技术工作。
第三,组织全市性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集中使用技术力量。如常州市为解决节能问题,通过学会的渠道,集中全市100多名节能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论证和咨询。
第四,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厂所挂钩。如常州市同全国82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科研项目100多个。无锡减震器厂聘请了全国各地15名教授和研究员当顾问。
三、通过人员培训,壮大科技队伍。选送在职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大专院校、电视大学以及业余大学、职工大学进修学习。对科技人员进行在职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常州、无锡两地的经验说明,在当前干部制度、人事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改革的情况下,调整科技队伍不是毫无办法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转移,组织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应当大力提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