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在友邦的工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3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在友邦的工地上
本报记者 钟逢准
西出伊斯兰堡几十公里是巴基斯坦一个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那里,有些工厂是中国帮助建成的。在一个名叫哈扎拉的村子附近,占地10公顷的哈扎拉尿素肥料厂就是这样的一个工厂。从1978年12月开始,中国专家和巴基斯坦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就一直在一起,努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建设工程取得飞快的进展。今年春天,3台球形液氨储罐需要焊接和焊后热处理,这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的工程。这些壁厚34毫米的球罐,储存液体氨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焊接不小心,引起爆炸,会给工厂甚至附近人民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危险。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巴基斯坦焊接工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复杂的焊接任务。紧接着要解决焊后热处理,即先让球罐按照一定的速度逐渐升温,达到一定温度以后,再逐渐降温。
由于升温时天气变化,大风夹着细雨,使球罐的保温受到很大威胁。为了不使球罐报废,中巴两国工程技术人员立即紧急抢险。人们在脚手架上,摸着黑翻上翻下,加固篷布,下雨路滑,跌倒了又爬了起来,虽然两国技术人员语言不通,但行动配合得十分默契。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战胜了恶劣气候的威胁,胜利完成球罐的热处理,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离哈扎拉化肥厂不远处,还有一座铸锻件厂。这个厂是1979年4月建成投产的。根据中巴两国协定,10多名中国专家组成的一个技术合作组要留厂一段时期协助生产。这个厂有两台冶炼能力为15吨和一台冶炼能力为3吨的电炉,能生产的最大铸件为21吨,需用钢水35吨,已略超过上述3个电炉正常情况下所熔炼的全部钢水。
1980年底,厂方接受浇铸3个重约30吨左右的大型铸件,这大大超过了厂里的生产能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让国家用外汇进口这些部件,厂方同中国技术合作小组一起商量研究,对厂内现有的电炉、吊车及主要设备进行了科学的核算,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最后,经过三个月的奋斗,第一个大型铸件的浇铸成功了。
巴基斯坦一家报纸在报道这个喜讯时指出,在这个厂建成以前,5吨以上的铸件都得依靠进口,花费了大量外汇。现在这一大型铸件浇铸成功,眼前就可以节约100万美元的外汇。在第一个铸件浇铸成功后的一个月里,其它两个大型铸件也先后铸成。
在一些工厂里协助工作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生活上受到巴基斯坦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哈扎拉化肥厂的塔里克·汗医生不久前对一位前来辞行的中国专家说,“作为医生,我要照应每一个病人的健康。对中国朋友,我们总是特别关心和照顾。”
巴基斯坦朋友内心是这样想的,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在这个厂工作的一位中国专家,染上了当地疟疾,发高烧,剧烈头痛。这一天厂里的医生不巧因事外出,总经理当即乘车从几公里外把他的当医生的姐姐请来,为病人作了检查。为了尽早解除病人的痛苦,巴基斯坦朋友连夜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取药,直到病人服完药以后才回家休息。去年斋月期间,这个厂的另一位专家患了急性阑尾炎,厂里的医生亲自护送病人到几十公里外的地区医院进行手术。司机唯恐汽车颠簸给病人增加痛苦,把车开得格外平稳。地区医院安排了最好的医生为病人作手术。地区医院设备较为简单,又逢斋月,病人及陪伴的专家吃喝都不很方便。前来探病的厂方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派人用小型货车装了满满一车生活用具来,从沙发垫、床单、枕头到电炉、炊具、餐具、简易沙发、茶几、电扇等,一应俱全。病人看到这一切,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
(附图片)
巴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检查喀喇昆仑公路工程质量。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