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水王”的故事 共产党员王德元爱水、惜水、善治水,人们说他为群众办的是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5
第2版()
专栏:通讯

“水王”的故事
共产党员王德元爱水、惜水、善治水,人们说他为群众办的是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照片上几个人指点的这块无字碑,不是里程碑,更不是墓碑,它下边埋藏着一桩17年前的奥秘。用手指碑的那个人,就是奥秘的创造者。他叫王德元,今年56岁、中共党员,平生爱水、惜水、善治水,人称他为“水王”。
那是19年前,1962年的一天,王德元来到呼和浩特市郊区毫沁营任乡长。王德元原是呼和浩特市建设局副局长,下放到城北大青山脚下支援农业,他放下背包就到各村各户作调查研究,后来,他一头扎到了全乡最穷的哈拉沁村,决心同农民在一起,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进村后,他见到群众吃水困难。这个村有250年的历史,祖祖辈辈都到离村二里以外的河沟里去挑水吃。河沟上游洗衣服,饮牲口,下游的人、畜就吃用这种脏水,每年冬天,只有砸冰块溶水吃。看到这种情景,一个共产党员怎能无动于衷?从此,王德元今天上山寻找水源,明天下山勘查地形,经过多少个日夜,他终于发现了一股在哈拉沁干河沟地下的潜流。他高兴极了,便着手绘制了地形图,决心在那干河沟口建造一个供人、畜饮水用的地下水库。
他的设想被全村父老一致通过了,大家兴奋地说:“只要解决了咱山庄的用水问题,掏尽咱全村的血本都成啊!”
开工修建地下水库了,王德元把行李搬到工地,日夜和社员们艰苦奋战在一起,两年时间,挖出沙石66,000立方米,一个长200米,宽6米、深12米的库坑就要完成了。建库需要水泥,社员无钱购买,一双双眼睛又投向王德元。老王与附近的水泥厂达成了一项协议,生产队每天派10辆大车、30个社员到水泥厂参加辅助性劳动,不要报酬,水泥厂每日增产十吨水泥无代价支援水库工地。这样,解决了造库所需水泥的问题。
筑坝没有合子板,王德元就利用库中挖出的4,000立方米石头砌起了水坝外层大墙,代替了合子板,节省木材400多立方米。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建起了一道宽6米、长200米的截潜流大坝,锁住了潜流下来的清水。社员们说:“王乡长真行,他就是俺村的活‘龙王’”。
地下水库建成后,老王又到呼和浩特钢铁厂求援,钢铁厂支援他们能铺三里路长的铸铁水管。他利用水库位置地形高,潜流急,有压力的原理,把水管从水库铺到村子里,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哈拉沁村250年吃脏水和缺水吃的历史。
山村有了自来水,水质清澈甘甜,无菌、含碘。当清澈的自来水在哈拉沁村15个供水点喷出时,哈拉沁全村一片欢腾,人们有的戏水,有的品尝这清凉的甘泉,有的情不自禁的跳舞、唱歌……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水!水!我们村有水了!一位老农民抓住老王的手说:“老王啊!你算是给我们子孙万代办了一件大好事”。老王则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呀!”
无字碑就是这座截潜自来水水库的标志。知道底细的人看到它,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那深藏的地下水库。
哈拉沁村的吃水问题解决后,王德元又到沿山畔的哈拉更、三八树、红山口、毫沁营、南地等村庄兴办水利建设。他利用洪水灌溉改变了大片的沙石地,把南地村的沙海变成了绿洲,三八树的石头地变成了亩产四、五百斤的旱涝保收田。全毫沁营公社经王德元勘查、设计,施工建成水库、水池、水闸50多座,水渠15条,灌溉良田近万亩,迅速改变了山村面貌。
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疲倦、为人民造福的实干家,在十年动乱中,竟被打成了“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受到严重的迫害。王德元恢复工作以后,立即上山领导人民继续治山治水。他说:“经过实践证明和群众的鉴定,正确的,就应该坚持走下去!向大自然挑战,为人民造福这就是我平生的乐趣”。
不久,市里来了调令,要王德元去担任治理小黑河与什拉乌素河工程的副总指挥,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了治河指挥部,放下行李就组织技术力量,调动车马民工,投入治河工程。他为了弄清洪水泛滥的原因,对平原地区的河流做了详细的考察,订出“裁湾取直河道、兴利除弊”的施工方案。他率领沿河人民取直了小黑河的72道湾;在什拉乌素河上筑起了一道135里长的大堤,彻底制服了两条河的洪水灾害,扩大灌溉面积30多万亩,后来。王德元又和社员一起,在土默特平川打机井6,000眼,改造出90万亩旱涝保收田。
“水王”王德元治水17年,不论在大青山脚下,还是在土默特平川上,水!给人们带来了富裕、欢乐和幸福。山区人民说王德元是“水王”,平川老乡说王德元是“禹王”。王德元治水走遍了呼和浩特的郊区、托克托县、土默特旗的山山水水,他健壮的身体消瘦了,乌黑的头发花白了。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老王给我们办的是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本报通讯员 王温
本报记者 高粮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