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要下大力量发展商业服务业 北京市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6
第2版()
专栏:

要下大力量发展商业服务业
北京市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前不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商业工作的汇报,代表们对加快发展北京的商业服务业,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现选登其中部分发言。
——编者
恢复风味食品 开办厨师学校
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刘达:过去北京有很多风味饭馆、小吃食品,而且很便宜,象焦圈、薄脆、棒子面饼、烤白薯等,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现在都很难买到了。北京的坛子肉很有名,把肉炖得烂乎乎的,浇面条、吃烧饼、吃米饭全可以,现在猪肉供应这么充足,反而买不到了。烹饪技术高的厨师很缺,为什么不办厨师学校?一年培养三五百人,既有助于解决“吃饭难”的问题,又扩大了就业,还可以使烹饪技术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市人大常委、东四清真寺阿訇安士伟:我到过十几个伊斯兰国家,饭菜品种都没有我们的多。去年11月,北京市应邀派厨师到北也门帮助办了一个清真餐馆,很受欢迎。市民委组织待业青年办了个烹饪学习班,学员尚未毕业,各单位就争着要人。可见,国内外都需要烹饪人才。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叶恭绍:中国的烹饪技术一向闻名世界。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展,外宾都喜欢尝尝中国的风味名菜,有的还把仿膳饭庄做的小窝头带回去赠送亲友。过去,北京辅仁大学家政系设有烹调专业,现在大学里没有这种专业了。为适应社会需要,应考虑把烹调系科办起来。
发展家庭服务 减轻职工家务劳动
叶恭绍:社会就业面的扩大,职工收入的增加,计划生育的开展,使家庭服务突出了。过去请人到家里给病人打针很容易,现在很难。有些家庭老人、孩子无人照料,想请个保姆也不那么容易。拆洗缝补,特别是拆洗棉衣、棉被,双职工忙不过来,街道上又无人承做。为什么不发展一些洗衣铺、服务站?
市人大常委、市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李克佐:食品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应研制丰富多采的豆制食品。北京能不能在每个居民区设一豆浆坊,吸收待业青年参加,还可减轻牛奶供应的压力。
步调一致 通力合作
市人大常委、市计委副主任武柯枫:发展商业服务业,各部门必须步调一致、通力合作。当前的问题是各自为政,矛盾很多。以沿街搭货棚为例,前两年强调增设网点,搭了不少蔬菜、水果棚子,后来强调市容整洁,拆除不少,结果造成有的蔬菜、水果无处堆放,于是,又恢复了一些棚子,最近又提出拆除一些。这样来回折腾,300万元花进去了。讲市容、卫生是必要的,但是否就一定要把街上搞得冷冷清清?又如卖菜、吃菜讲究新鲜,但白天不准菜车进城,蔬菜不能趁鲜上市,居民怎么能吃上新鲜蔬菜?市里有关领导部门各说各的,互相扯皮,这样下去怎么行?
本报记者 年永生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