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酒奠梁上一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7
第4版()
专栏:五讲四美

酒奠梁上一家人
在陕西省凤县,人们传颂着酒奠梁上一家人为受灾群众和来往行人做好事的动人故事。
距县城24里有一架山梁,相传在秦末楚汉相争之时,山梁的一处岩隙间,流出一股麦秆细的泉水,水质醇香,味美似酒。居住在附近的两位孤独老人,每日将这股泉水收集起来,卖给过往旅客和庄户人家,用以维系生活。有一天,刘邦和他的谋士张良骑马路过这里,问两位老人生意做得怎么样。老人回答,虽说经营酒业,但无酒糟喂猪。张良听了,觉得老人太不知足,便对他说,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泉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从此,这股泉水再也没有酒味了。当地群众盼望泉水能够复出酒味,逢年过节,常用美酒祭奠刘邦、张良,“酒奠梁”由此得名。
泉水变酒又变水的轶事,不必去考证。这里只说如今居住在“酒奠梁”上的李文祥一家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既没有泉水变酒的奢望,更没有用泉水卖钱度日,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今年8月14日至20日,滂沱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顷刻间,山洪暴发,坡滑山垮,泥石淤积,公路塌陷,交通全部中断。酒奠梁山高坡陡,是川陕公路的必经之地。在灾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些灾民,冒雨徒步从此路过。许多人身背行李,携儿带女,赶到这里时口喝肚饿,浑身全被雨水淋透。看到这情形,李文祥一家三口都十分同情,伸出温暖的手,将南来北往的过路行人,一批一批地接到自己家里,避雨休息,烘烤衣物,还给烧水、做饭,安排住宿。
为了让过路人喝上开水,五十七岁的李文祥每天冒雨到2里路以外的山泉去挑水,一天往返足有二、三十里路。他的老伴和外孙女,平时每天烧四、五锅开水,最多时一天要烧8大锅。不少没有带干粮或将干粮吃完的人,长途跋涉后肚子饿得慌,白秀英大娘就把自留地收的7背篓土豆拿出来,给这些同志吃。不到10天,家里存放的土豆吃完了,李文祥又冒雨去自留地,一篓一篓往回刨。他家今年夏季因灾只收了200多斤麦子,还拿出几十斤给年老体弱的人改善生活。一些老人、病人、妇女和孩子赶到这里,实在走不动了,他们就把家里的两个住室腾出来,安排来人居住。
对过路人他们不仅管喝、管吃、管住,而且把家里的所有旧鞋、草帽和塑料纸全部献出来,让困难最大的行人穿用。宁强县有一位老人,走到酒奠梁时,鞋陷在烂泥窝里,脚被岩石划破几道血印。白秀英和她的外孙女,好象服侍自己的老人一样,又是给洗脚挑刺,又是给做面片吃。临走时,李文祥还把自己仅有的一双新布鞋送给老人穿,感动得这位老人不忍离去,连说新社会的人就是好。
从8月21日到国庆前夕,在这40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李文祥一家热情接待了3,000多名受灾群众和过路行人。
酒奠梁上一家人,好事做了上千件。人们称他们是“雷锋式的一家人”。本报记者 景险峰 本报通讯员 白拴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