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李家小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0-29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李家小院
陕西汉中张寨大队 王蓬
这一带乡间,住户密集,少有单门独户的住家,倒常是兄弟户族合居的小院。象村头的李家小院便是。乍看,也不外象村里其它院落那样:泥墙,瓦屋,羊栏,鸡舍,加之猪哼,狗咬,娃娃闹,仿佛从来就是这幅典雅、古朴、陈旧的风俗画。其实,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些农家小院,常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比如——
窗户
早先,小院里的房子大都是土改分的或老辈人传下来的。泥墙茅顶,檐墙上开个洞,竖几根木条,叫“牛胁巴”小窗子。自然,透进的光亮很可怜,大白天,屋里也常是暗幽幽地跑过老鼠。无怪三婶几次做饭都把乌黑的抹布掉进雪白的稀饭锅里。
“有个方格小揭窗就好了!”院里人常这么希望。后来,各家把那些实在无法再住的茅顶换成青瓦时,也陆续把“牛胁巴”窗户换成了方格揭窗。这下,坐在窗前能穿针的三婶竟说:“看看,多亮,我这辈儿啥都不希图了!”
然而,到了近年,农村一好,庄稼人一有钱,便要改善居住条件了。根柱家首先翻修了房屋:矮小变得高大;泥墙茅顶换成了砖墙红瓦;而那曾给院里人带来希望的方格小窗也为西式三扇的大开窗取代了!
全院福
庄稼人一般很少照相,那年幺女照小学毕业相时,三婶竟说:“照那能吃还是能喝?还不白把钱往河里扔!”
现在呢?一天,村巷里忽然鼓噪起来,孩子们喊:“照相的来了。”
各家院里的大人小娃都出来了。照相馆的同志还挂了几种背景:有名胜古迹、有山水花卉,还有一幅北京的万寿山图……开始,却没人去照,人多不好意思。但,几个小青年一带头,大家都想去摆摆“阔气”了。
姑娘小伙、大人小娃,那姿势多种多样,神色更是各不相同,常引得围观的人笑。照片呢?有姑娘合照的,有娃娃单照的,更多的是老少合拍的“全家福”了。
“干脆,我们来照个全院福吧!”根柱这么说,老少自然都同意。几十口人排了几排。
“笑点,再笑一点。”摄影师这么导演。大家看时,笑得最甜的是三婶。也许是因为她这辈儿第一次照相的缘故吧!
从“那二年”到……
小院里,夏夜乘凉、冬日炉边,人们常常聊天翻古。上年岁的老辈们张口便是“那二年”如何长短,时间久了,内容就难免重复。后来,连最爱听故事的娃们都有些腻了。
幸好,村里牵来了电线,大队便给各家安上了有线广播,早中晚,每日三遍,全院都能听到新闻,音乐,秦腔,“乱弹”,还有“天气”了。
不过,广播虽比“那二年”好听,却不能选择,全院一个样,有时吵得人脑瓜子疼。根柱家带头,买了一台六管、两波段的春雷牌收音机,声音能大能小,想听什么,随你挑!
这回,小院的人该满足了吧?不!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日值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随着收入、时代前进呢。据说,小院的人已商量着合起来买部电视机!大约,到年底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