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山西老区农村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01
第5版()
专栏:

  山西老区农村访问记
山西老解放区农村,土地在农民手里正在发挥着它从来未有的力量。
不论走到那个村庄,都可以发现不少这样的生动事例:左权县(原辽县)丈八村是“石厚土薄”的贫瘠的山地,抗日战争以前(以下简称战前),全村耕地只能产杂粮三百石到四百石,而去年却产了八百石。黎城县霍家窑村劳动英雄石寸金有四亩四分地,从前是地主的,每亩顶好能收七、八斗粮食,去年石寸金却收了十六石粮食。潞城县五里堠村东南有一块十亩大的耕地,在地主王承烈占有时,每亩常年产粮一百六十五斤;日寇统治时,降低到一百零五斤;战前的最高产量也不过二百二十五斤。这块地在土地改革时分给贫农王孔则后,产量年年上涨,一九四八年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一九四九年每亩产到三百斤。……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许多。据王孔则说,五里堠村东南那块十亩大的地刚分给他的时候,蒿草长的埋了人。全靠他精耕细作,加工加肥,犁、锄、耙各三遍,施肥由过去三十担增加到八十担,下种时还用水银剂拌种,这样才把荒地种活了。王孔则抚摸着他种的“金皇后”玉茭(玉茭即玉蜀黍,“金皇后”玉茭,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政府推广的一种产量高的玉蜀黍,极为农民欢迎。这种玉蜀黍,在晋东南和冀西南农村中已普遍种植)说:“如果没有想不到的灾,今年保证每亩收它(金皇后玉茭)三百七十五斤,超过战前最高产量一百五十斤!”
从汾河平川到晋东南山地,无论是广阔的田野或层层的梯田,庄稼都长得分外繁茂。现在高粱初红,谷穗低垂。在解放了的土地上,这些庄稼(农作物)简直是在放肆地生长。
那里的解放了的农家呢?
左权县丈八村,过去十家当中就有九家靠吃谷面和糠皮过日子。现在,他们都吃的是玉茭面、豆面和白面。黎城县下桂花村,在土地改革以前,贫苦农民只能在麦收后吃几顿白面,过年过节的时候,借到麦子才能吃白面。现在全村多数农家,每天都能吃到一顿白面了。记者曾经在下桂花村农民高雨宽家吃过午饭,这顿饭是白面条,猪肉炒豆角。这是端阳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农民李琴家里,他端出刚刚炸好的油糕和煮熟的粽子要大家吃。他说:“以前谁还能想到吃上这些东西?”
土地改革以前,这里的农民常年是穿旧补烂,顶好能穿一件新的粗布衣,穿细布的只是少数地主。现在家家有了剩余粮食,穿衣不困难了。潞城县五里堠村农民,现在每当夏秋收割完毕,就拿着粮食到合作社换布,换各种细布、粗布或者花条布。这个村九百六十口人,一九四六年只买进粗布四千二百尺,去年就买进了粗布七千一百尺,细布二千九百一十尺。
战争的创伤,断壁残垣和破瓦片堆,在这些村庄里已不容易看到了。翼城县符册村农民石长根,兴奋得搬着指头挨门逐户地计算他村一年来增加的房屋。全村一年间新盖了瓦房二十八间,草房七间,补修瓦房二十六间。一堵堵新砌的院墙,看起来格外耀眼。黎城县霍家窑是三十多户的小村庄,去年到今年也盖了四十多间房子。该县麦仓村一户姓郭的老农民,今年新开了四孔窑洞,门板窗架都挑选了最好的榆木做的。郭老汉谈起来就高兴得合不住嘴,亲自领着我们去看了一趟。他说:“秋后你来瞧吧,全家就搬到新窑洞住啦!”
现在,这些翻了身的农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他们再也不愿当“睁眼瞎子”了。
左权县丈八村的农民,去年用集体开荒打下的粮食,开办了一所小学,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念书。今年,全村又集资买了木料,给学校盖了一座崭新的房子。该村还给青年农民办了一个文化补习班。两天上一次课,二十岁以下的青年,每月平均能认会四、五十个字。土地改革以前,翼城县符册村入学儿童最多只有五十人,地主的子弟占一半。现在,全村有一百一十三个儿童入学,占全村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八。黎城县麦仓村农民今年的政治、文化学习运动,更是热火朝天。全村一百六十四个男女青年、壮年农民完全进了民校,一百十三个老农,除个别年老体衰的以外,也都参加了政治学习。村里每一个青年都有一套学习文具,包括一张石板,几枝石笔、毛笔和铅笔。该村青年妇女李果儿,今年三月回娘家只住一夜,也带着她的石板、石笔和生字本子。
麦仓村农民尚清发说:“我家辈辈都是睁眼瞎子。谁家也懂得儿女上学好,过去嘴都顾不住,怎能让娃娃念书呢?”去年,他高高兴兴地把他的三儿子三虎送进了学校,并且还督促着大虎、二虎也上了民校。农民连广金在今年开办民校的时候就首先报了名;现在已经认识三百多字了。他说:“地主封建制度都能取消,为啥咱的文盲帽子脱不掉?只要下决心,就有办法。”
【新华社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