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阅读
  • 0回复

解开了手脚以后——山西省左云县农村经济发展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1
第2版()
专栏:

解开了手脚以后
——山西省左云县农村经济发展调查
本报记者 商恺
以贫穷落后著名的左云县,近两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1.22倍;人均分配171元,比1978年增加了两倍。如果加上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人均达到220元左右。个别生产队冒了尖,人均分配在千元以上。今年秋粮尚未收打完毕,仅工副业一项,1至7月收入已达2,000万元。预计年终分配会大大超过去年。记者最近访问了左云县,所到之处,只见生产欣欣向荣,社员生活逐步提高。
违背自然规律的历史教训
左云县属山西省西北部黄土丘陵地带,地势高寒,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在历史上就是个穷地方。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初期,第一次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曾一度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从那以后,历经波折,“左”的一套把群众的手脚束缚得紧紧的。全县八万多农业人口,年年只在70万亩土地上种粮。可是全县粮食亩产一直在百斤上下徘徊。因此,二十几年来,左云县的人民一直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
对左云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上级领导不是下来调查研究,帮助寻求发展生产的门路,而是接连不断地批评干部群众的所谓“右倾保守思想”。多次要“解剖”左云。所谓“解剖”,就是在大型会上,对左云县委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批判,以“端正”左云的方针路线。县委也要在大会上进行自我批评和检讨。当时的左云县委,在下有群众要粮吃、上有领导要“解剖”的双重压力下,只好硬着头皮大搞黄土搬家式的农田基本建设。1976至1978年的三年中,出动了全县的劳力,在农田周围打土板墙。这种土板墙高1.5米,厚0.5米,说它可以“保土保水保肥,防风防沙防霜冻”。实践证明许多是无效劳动。据统计,三年所打土板墙的总长度为1,500公里。今天在左云县境,还可以看到土板墙的残垣断壁。总之,那些年群众要干的不让干,群众不愿干的偏让干。县委书记卢功勋感慨地说:“当年干了多少蠢事啊!”
1978年继续投入大批劳力打土墙,化肥的施用量也比往年增一倍,实指望来个大丰收。没料到这一年偏偏遇上大旱,粮食不但没有增产,反而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后来县委背着上级抓了一下副业,增加了一点收入,年终人均分配才勉强达到57元,但是扣除口粮钱以后,全县尚有一半以上的生产队没有分配到一分现款。县长仝勇回忆说:“当时人无吃粮畜无草,集体生产无资金,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失望之余,他们开始思考:只举大寨“一杆旗”,只念大寨“一本经”的做法对吗?难道左云就不能自己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吗?
解放思想发挥优势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县委的思想解放了,他们深入实际考察,总结历史经验,重新认识左云,探索由穷变富的道路。县委公开为过去因搞工副业受批判的干部平反恢复名誉,并提出敢于一手抓粮,一手抓钱;敢于让副业收入超过农业;敢于让部分生产队和社员先富起来。这些号召鼓舞了8万人民。
这个县土地广阔,人均耕地8.5亩,另外还有很多荒山荒坡,这是第一个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单一抓粮,打乱了农林牧的合理布局,其他经营几乎全部丢光。1979年春天,县委首先提出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辟致富的门路,大量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提倡社员家家养猪、养羊、养兔、养鸡,不加限制。从粮田中拨出20%的土地,扩大油料作物——胡麻的种植面积。胡麻在这个县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它根系深,茎秆低,纤维多,耐旱抗风能力强;特别是这个县土壤的含钾量丰富,可供给它充足的营养。所以,种植胡麻,既能充分利用广阔土地,又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1980年,胡麻种植面积16万多亩,价值300多万元,占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5.3%,油料加工以后的胡麻麸子和油渣饼,还可作猪牛羊的饲料。
地下资源丰富,是这个县的第二个优势。全县地下煤的储量达10亿吨,而且煤质好,煤层浅,由于它散布于大同煤田的边沿,国营大矿不好开采,这就给社队集体开办小煤窑发展工副业,准备了条件。左云开办小煤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把发展工副业当作“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来批判,这一优势长期没有发挥,正象群众说的,是“锁着宝库啃山头,端着金碗讨饭吃”。县委突破了搞工副业的劳力不得超过5%的限制,积极支持各社队开办小煤窑。
由于地下煤炭资源分布不平衡,有的生产队地下有煤,有的无煤,如果不统筹兼顾,很易引起纠纷,为此县有关部门首先对煤窑的布点作了调整和规划,社社都参加,队队出劳力,这既避免了盲目竞争,破坏资源;又使没有煤炭资源的社队也能受益。在劳力配备上,坚持以专业采煤队为主,结合农闲多上,农忙少上的原则,搞工副业的劳力,常年能稳定在18%左右。保证了农业,也满足了工副业的需要。两年多来,全县社队开办的小煤窑已由1978年的14座增加到44座,1980年总产量达到163万吨。各社队还组织了运输队,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瓷窑以及各种作坊。1980年,集体工副业收入达到了1,548万元,占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56.5%,比1976年增长了3.7倍。
这个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胡麻和煤炭两个优势,使社员增加了收入,为生产积累了资金。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发展。1979和1980两年,从社队集体经济的积累中,给予农林牧三业的投资即达72.8万元。扩大了水利建设,购置了大批化肥农药和各种农用机械,并加强了农业科学研究。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6,130万斤,做到自给有余,林牧业也都得到了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