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截断燕山云雨的人们——基建工程兵建设潘家口水库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2
第3版()
专栏:

  截断燕山云雨的人们
  ——基建工程兵建设潘家口水库的事迹
金秋时节,我们来到潘家口水库建设工地,眼前的大坝,连云接霞,象一条巨龙横卧在燕山山谷。
陪同来访的基建工程兵某支队工程科长告诉我们:潘家口水库是开发滦河的大型骨干工程,破土动工第一年就截流,第四年就蓄水,第五年就发电,建设速度是我国十多年来水电建设上没有过的。
登上坝顶,我们看到十几台门式起重机来回摆动着巨臂,把一罐罐混凝土吊到还未浇灌的地段。立刻,我们被一台吊装得又快又准的“门机”吸引过去了。这台“门机”的操作手是全国水电系统吊罐班产最高纪录创造者严栓海。
几年前,严栓海从陕西入伍来到滦河边,正赶上大坝基础开挖,他和战友们抬着近200斤重的石头,一溜小跑,三四里地连肩也不歇。后来,领导让他开“门机”,可把这位斗大字识不了几担的战士难住了。
小严出生在黄土高原,深有滴水贵如油的感受,他父母盼水心切,才给他起了“栓海”这个名。那阵,为了学会驾驶“门机”,他走路都在默念电气符号;睡觉时,总要先在肚皮上用手指画画线路图。开吊车起吊是个关键,他就反复演练。白天练熟了,晚上又关闭驾驶室的灯光,摸着练。在浇注大坝时,严栓海连夺高产,一个工班吊了233罐,比当时全国水电系统一个工班吊罐的最高水平多53罐。
去年春节前夕,一台70多米高的起重机安装起来后,升降部位不灵,不能使用。制造厂和设计单位准备把它运回去改制,7个月后才能交货。机电工程师张运铭看到工地上堆着许多大型设备等待这台高架起重机起吊才能安装,别说7个月,就是7天也不允许耽误啊!他主动向领导请求承担改造这台设备的任务。
大坝上北风呼号,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多度。张运铭和另一名工程师领着3名战士,顶风冒寒,进行起重机的改造工作。他们对数百个电气零件、上百条线路一丝不苟地测试、检查,每天都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续奋战一周,使高架起重机升降自如,把一台台庞然大物轻轻一勾就安放到了设计部位。安装工作又象长了翅膀飞快向前。
当人们赞扬张运铭时,他却以敬佩的心情,推崇一位“硬骨头团长”。
这位团长名叫孙仁义。他在一次施工中视神经受重伤。临出医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不要到工地去,过度劳累会导致失明,要经常来医院复查。”可是为了争取早日发电,孙仁义一出医院,就上了工地。去年,一台启闭大坝闸门的大型设备进入安装阶段,这是实现提前一年发电的关键。孙仁义一直坚持在第一线指挥。有时眼胀得厉害就揉一揉,继续干。这台大型设备提前半个月安装好了,而孙仁义的左眼几乎失明。大伙说:“孙团长是为人民增添光明的人。”
本报记者 李训舟
本报通讯员 赵剑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