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时刻想着社会和病人的需要——访北京第四制药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4
第2版()
专栏:

  时刻想着社会和病人的需要
——访北京第四制药厂
乍一听人介绍北京第四制药厂,有些事情似乎令人不解。比如:明明生产西药产值大、利润高,可是第四制药厂却偏偏搞产值小、费工费事的“中药西制”;医院到药厂搞加工定货,因为批量小、规格杂,一般药厂都不接活,可是第四制药厂是有求必应、从不失言。第四制药厂建厂九年了,净干这些利小费事的事,可是它的生产却连续九年以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发展。他们凭什么呢?
独辟蹊径
1973年,北京第四制药厂在一座破庙的遗址上刚刚建立,生产朝哪里发展?怎样发展?人们在研究、争论着。有两种意见在“打架”,一种意见是:抓紧形成西药的批量生产能力,这样干产值大、省功夫,不久就能“摆起大厂的架子”。另一种意见是:应当主要发展深受群众欢迎的“中药西制”。“中药西制”产值小,工艺流程长,搞不好工厂就会站不住脚。然而最后还是第二种意见被采纳了。第四制药厂的同志细细地想了想:北京市搞西药生产的大小药厂已有十几家,我们干吗再挤进去呢?大家都抢着生产那么多西药,社会是否需要?搞“中药西制”就不同了。这当时在国内还是独辟蹊径。产值小、成本高,可以想办法解决。办工厂、搞生产,不单纯是为个产值,还得时刻想着社会的需要,我们这个小厂的发展前途就在这里。
“作坊”翻了身
历来中草药成药都是制成丸、散、膏、丹之类。但是制作起来比较费工。中药西制行不行?他们决心试一试。土法上马,自制设备,买来大批中草药,洗、煮、滤、烘、制,干部和工人们一道苦干。别的药厂的人看过之后,不屑地说:“这哪是办工厂?简直是作坊!”第一批产品试制出来,叫“抗感四号”,三种中草药、三种西药合成。临床试验,有效率达98.4%;送上市场,有多少销多少。一下子打响了!从“抗感四号”开始,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出一种又一种广大群众欢迎的药品,到去年为止,已达70多种。现在,企业职工增加了,设备日益现代化,盖起了漂亮的生产大楼。
强烈的责任感
这几年,北京第四制药厂扩大了为医院制作加工临时急需医药的生产业务。这种生产批量小、规格杂、成本高,干起来麻烦。第四制药厂却宁愿自己麻烦百倍,也不愿让用户麻烦一点。今年6月,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请他们赶制一批急救药。这批急救药无菌要求高,浓度大,过滤困难,工厂缺乏必要的设备。困难重重,接不接呢?当大家犹豫不决时,厂领导拍了板:接!赔钱也干。难能可贵的决心,显示了他们的思想有过人之处:社会主义企业贯彻自己的生产目的要始终如一,有利时要坚持,无利时也要坚持。大家都能这样做,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就有了自动调节的中枢!
最好的办法往往是最难的
年年定生产计划却给第四制药厂出了大难题,因为上级下达的产值指标总是要高于往年,可是中草药生产产值小,搞得品种多了,就有可能完不成产值计划。真难呵!第四制药厂的干部为此绞尽脑汁,计算、筹划、调整,不知把计划方案改了多少遍!某种产品产值高,社会却并不需要;某种产品产值低,却是社会大量急需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现象迫使多少企业被迫扭转了正确的方向。可是北京第四制药厂挺住了。
最好的办法往往也是最难的。如何能做到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呢?第四制药厂认为,下苦功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新产品,这个办法最灵。他们的名牌新产品“益肝灵”,在市场上畅销,可是生产成本不低。若靠提价来赚钱也未尝不可。第四制药厂坚决不这样干:有本事不能使在掏群众腰包上!他们从提取药物的酒精上找出路,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益肝灵”的生产成本下降了27%。
本报记者 张平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