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星星草》的创作特色浅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4
第5版()
专栏:

  《星星草》的创作特色浅谈
邢沅
凌力所作长篇小说《星星草》下卷出版了。读过上、下两卷之后,我们可以说,这部将近九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失为后期捻军的形象的历史。
《星星草》下卷从1 866年西捻联回开始,写到1868年捻军最后失败止。它通过东、西捻军在中原、西北两个战场上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军事、政治舞台上的激烈角逐,反映了捻军从胜利走向失败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赞美了捻军英雄在逆境中的精神、品格和节操,完成了作者立意刻写“失败的英雄和英雄的失败”这样富有历史教育意义的主题。
《星星草》下卷具有多方面的创作特色。
《星星草》下卷的主要情节,是以西捻军的十里坡大战、陕北大捷、“围魏救赵”、直东大战和东捻军的永隆河大战、三下旧口、赣榆大战、寿光弥河大战为中心展开的。东、西捻军在几年间纵横数省,大小百余战,历史资料是丰富的、大量的。但是,作者却没有被大量的资料或历史故事所淹没、所拘囿,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科学的分析、研究,选择了最能体现这一段历史本质真实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对于这些重大战役的描写,其中包括战争的全貌、攻守进退的主要过程、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遭遇以及某些独具特征的细节,也包括1868年1月东捻在江苏扬州、8月西捻在徒骇河先后覆灭的情节,都有史实做依据。
《星星草》下卷在再现历史生活的时候,没有回避捻军失败的悲剧结局。它以大量的篇幅,正面描绘了英雄失败的历程,表现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历史规律性。捻军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独力抗击清王朝的农民军。《星星草》下卷从各个方面比较深入地刻画了以慈禧、恭亲王为首的满清皇室同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军阀以及英、法、俄等外国侵华势力如何勾结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反革命阵营,极力扑灭捻军起义的。它通过毕乃尔炮队参战、李鸿章同赫德“约法三章”以及御前会议、洋人的兵舰、洋枪队血腥屠杀捻军将士等情节,生动地写出了清朝反动统治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如何阴险、凶残地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的。这些描写,把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相结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比较鲜明、生动地再现出来。这对于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当时复杂、尖锐的斗争,是颇多裨益的。
《星星草》下卷写捻军之败,刻画了捻军领导人胜利时骄躁轻敌、急于求成,失败时为了团结部队不敢坚持正确原则、迁就姑息的错误。这无疑是捻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它没有将失败仅仅归因于领导者个人品德、谋略的优劣正误,而是从社会总的状况、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去挖掘捻军失败的阶级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小说不吝笔墨地描写了饥民和游民大量流入捻军,引起了捻军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使“复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受到干扰和削弱;描写了农民义军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和耽于一时温饱安乐的弱点;描写了农民军因解决不了后勤给养问题而引起的巨大困难和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滋长;描写了捻军四处游走的流寇主义的军事行动;描写了捻军中的流寇主义分子实行叛卖投降、为敌内应并谋害捻军领导人的行径……。小说的这些描写,不仅再现了当时典型的历史环境,而且加深了读者对于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的认识。
西捻的联回失败,也是这样写的。西捻“前进甘陕”,是为了“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入川复国。小说在描绘西北战场捻、回联合的问题时,写了局部地区和个别战役中两军有过的配合或联合,同时,它通过许多真实而具体的细节,重彩描写了历史上久已形成的民族隔阂,揭露了清王朝长期进行的挑拨离间,刻画了回民军某些上层人物的野心和诡计,反映出汉、回两族迥然相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特点,这就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联回失败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也就把捻军缺乏同盟军而“孤军奋战”,诚如赖文光自述所讲的“独立难持,孤立难久”的历史事实鲜明地呈现出来。
《星星草》下卷艺术创造的成功,集中到一点讲,就是完成了众多的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星星草》中最著名的反派人物之一曾国藩,是被满清赋予军政大权并封侯爵的第一个汉人,是把太平天国革命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刽子手。小说在精心雕镂他的形象时,一方面突出他仇恨和镇压农民军的嘴脸,一方面渲染他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特点,而且特别选取许多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曾国藩在虚伪的“诚”、“礼”、“仁义”等说教下掩盖的凶恶和残忍,暴露他刽子手兼道学大师的真正面目。小说传神地表现了曾国藩内在的极其复杂的思想性格特征,较为深刻地解剖了我国封建统治者所擅长的那套权变之术和伪善刻毒的本性。另一方面,作者又坚持了历史人物刻画的“形似”原则。曾国藩的外在形象,没有被写成一个俗常的“大白脸”或“文丑”,而是按照史实加以勾勒的。他在小说中,“体态修硕”,“须髯甚伟”,“器宇凝重”,并且学贯古今,坚韧不拔,待人似宽……确实与各种史料中记载的曾国藩其人相似。这种写法,显著地增强了刻画反派人物的深度和立体感。在处理其他反派人物形象时,作者也本着尊重基本史实的原则,不妄加排贬、丑化。李鸿章的形象是长身鹤立,识敏辞爽,貌似胸无城府,实则老辣顽固;左宗棠形同老儒,而倜傥好奇,议论风生,言辞尖刻,傲世自负。同是清营宿将,鲍超则一介武夫,野而悍、不识变通;刘铭传、潘鼎新则风度翩翩,有羽扇纶巾之相;而刘铭传果而锐、欠停蓄;潘鼎新坚而慎、欠宏达,也不雷同。
《星星草》下卷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同样坚持了形、神结合,特点是不板、不结、不揠。张宗禹在历史上是个“博览群书”、“沉静好谋”的青年将领,他“婉和寡言,俨若静女,处事果断,遇敌英发”,有使敌丧胆的“小阎王”的威名。小说中的张宗禹,就是根据史实塑造的。他是太平天国革命时代《资政新篇》所代表的革命进取精神和社会理想的朝气蓬勃的体现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对于新天国的憧憬、渴望和忠诚,他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他的气质、才学和教养,以及从他失败的遭遇里所呈现出来的悲剧意义,都是有血有肉、令人叹服的。“这一个”是在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典型化的英雄性格。
《星星草》无论表现失败者的壮烈,或胜利者的惨苦,都极尽努力地挖掘和刻画人们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星星草》下卷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另一重要特色。
小说对曾、左交恶和曾、李矛盾的描写,甚为精彩深刻。曾国藩、左宗棠本来同属湘系,但左对曾恨之入骨,痛骂不休,处处与曾为难。曾国藩、李鸿章师生之谊甚厚,但曾为钦差则把李的嫡系部队推往虎口;李为钦差则向曾强行索取关防,使曾、李关系一度极为紧张。曾、李为人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还体现在鲍超、刘铭传等人统带的湘、淮军之间的摩擦、攻讦上。永隆河大战及善后,霆、铭二营各施诡计、彼此倾轧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小说透过这些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行动和矛盾纠葛,向读者展示出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李鸿章同丁宝桢这两个人,写法一明一暗,但从他们复杂的关系里,剥开了清王朝的忠实奴才和镇压捻军的凶手们的卑污丑恶的灵魂,进而比较深刻地写出了朝廷和地方、淮军和省军等四分五裂的状态和戏剧性的冲突。此外,李鸿章同刘铭传、潘鼎新的矛盾,曾、李、左分别同陈国瑞的冲突,刘铭传设计杀民团团头陈世铭等情节,都写得盎然成趣,重现了历史生活本身的多采多姿的内容和面目,反映出了清王朝分崩离析、统治决难持久的历史趋势。
《星星草》是一部讴歌农民义军、赞美人民英雄的悲壮动人的作品。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如何结合的探索上,以及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都有不少值得推敲和研究的地方。《星星草》的作者还很年轻,在多方面听取批评意见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相信她会写出更有功力的新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