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人才外流”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4
第8版()
专栏:

“人才外流”的另一面
王涵
“人才外流”的社会现象,确是不容忽视的。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人才“流”出去后,学非所用一类的问题,难道就迎刃而解了吗?
就我看到的一些材料而言,在海外混到一个好差使,或从穷光蛋变成小富翁者,固然不乏其人;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消息却并不那么美妙,那样叫人乐观。《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香港作家曾敏之写的通讯,题目叫《幻梦初醒》,其中写道:香港一家报纸新辟了一个《初到贵境》的专栏,执笔者多数是“最近一二年到港的大陆新移民”,谈了他们对“贵境”的感受。这篇通讯写道:有一位名叫阮恽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学有专长的人,自从来到‘天堂’以来,‘要找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比登天还难。怎么办呢?找个中学教师的职位总可以吧。但是港澳地区对内地的大学毕业生是采取不承认或轻视态度的。’”“‘眼前的现实迫使自己忍痛割爱,与所学的专业告别,在内地时对港澳的幻想也宣告破灭了’。”
同一报纸上又介绍了一位北京大学教师去香港“探亲”的遭遇:开始,这位教师的胞姐“盛意拳拳”邀他来港,表示生活安排等等都不成问题,可以在她家“共叙天伦之乐”,岂料不上三个月,这位姐姐一家翻了脸,下逐客令,弄得他进退维谷,只好去“地盘”(建筑工地)“揾食”(谋生),不久,妻儿也来了香港,一家三口,凭屋居住,体力渐渐不支……无情的现实教育了这位“新移民”:“至爱亲朋”也好,“共叙天伦之乐”也好,原来都要靠金钱两字维系着的。这样一类事情,在香港原是司空见惯,但换了一个地方,它就成了一则新闻,至少对那些对“探亲”怀有过多天真想法的人来说,可以起一点参考的作用。
在对“天堂”的幻梦破灭之后,这位北大教师终于写信回北大试探回归之路,“北大 复信表示欢迎,于是他又踏上归途,回到北京去了。”现在他正在北大从事着可以发挥他专长的教学工作。比较,是认识真理的一个有效方法。“人才外流”之后,发现锦城虽乐,却无我立锥之地,还是“不如归去”。
凡事预则立。为追求所谓“自由”而千方百计想流出的人,不妨想想“人才外流”的另一方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