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敢于实事求是——自贡铸钢厂的政治工作(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6
第3版()
专栏:

  敢于实事求是
  ——自贡铸钢厂的政治工作(三)
  本报记者 刘宾雁
我问王子珍,把这样一个“老大难”厂改造成为全国同行业先进厂,主要靠的是什么?他思索了一下,回答说:“实事求是”。接着又补充一句:“实事求是,听起来简单容易,实行起来却很难”。
去年全国实行调资,市里想在这个厂试点。党委几个人研究了文件,那上面规定按照技术、劳动态度和贡献这三个条件,由职工反复讨论,三榜定案,还要层层设接待站,受理群众意见。从文字上看,很好嘛,要充分发扬民主嘛。可是,不切合这个厂的实际。党委摸群众的脉摸了几年,对他们的心理了如指掌。由群众讨论,互揭短处,会造成不和,张榜的办法,会伤害落榜者的自尊心。层层接待,有必要吗?他们最担心的是,会揭开刚刚愈合不久的旧伤疤。
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尽量把准备工作的时间拉长一些,把从正式宣布开始调资工作到宣布名单这段时间缩短一些,速战速决。党委组织专人和车间职工代表一道分别向每个工人摸底:你认为谁够调资的条件?为什么?然后集中起来,再去私下个别征询群众意见:你觉得这几个人怎么样?不行?为什么?……就这么反反复复,下去、上来再下去,足足酝酿了5个月。本来,党委心中也是有个数的,待到见筛选得比较接近实际了,这才向全厂动员,正式开始讨论。还规定了一条:会上只许提别人的优点,不许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一来,就保证了心平气和,顺顺当当。最后通过的名单,基本上就是私下酝酿成熟的那些人。前后只用了20来天,就宣告结束了。没有一个人抹脖子跳河的,没有一个人找来申诉,因此也就不存在接待的问题了。同其他一些地方的情况相比,这简直象是个奇迹。应该说,他们也占了一个便宜,由于年年考核,又实行了记分制,每个人的工作表现、贡献大小都有记载和数据可查。极少数有点不满的,也找不出理由来闹。
实事求是作为一条原则,没有人会反对。那么为什么远远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照办呢?
因为它不仅仅是个方法的问题。就说用人的问题吧,自贡铸钢厂不存在“用人唯亲”或拉帮结伙的问题,就是由于他们的领导班子目标一致,亲密团结,办事公正,因而才能真正客观地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完全排除主观的利害与好恶的干扰。
“实事”也是很费力气的。王子珍作为一个军代表进入这个工厂时,他不觉得自己有权指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深知权力丝毫不能弥补无知,而偏巧他对一切兵营中未见过的东西保持着可贵的孩子般的好奇。他从一次小小的失误中体验到有权而无知的危险,便给自己规定一条戒律: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决不轻易表态!他经常顶班劳动,这就使他既熟悉了生产也熟悉了工人。为了使铸钢厂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赶上先进厂,必须狠抓经营和管理,他不懂,便凡事请教,又熟悉了科室人员。他从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和上下左右的关系中摸到了生产潜力所在,也充分了解了工人们的意愿、需要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艰辛……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流行一种风气:层层等待上级指示;明知不符合本厂情况,也要照传照办。王子珍尽量扭转这种风气。有人来向他请示,他总是反问一句:“你看该怎么办呢”?有人从外边开会回来,向他汇报,他也要问上一句:“说完了?那么就谈谈你的想法吧,按照咱们厂的实际条件,该怎样贯彻执行?”这一问,就常常把对方给问住了。他赞赏在工作问题上公开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即使错了,他也从不轻易驳回去。
这个厂的领导班子,在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关头,就曾给全厂职工作出一个榜样:只要认定是正确的,就要敢于豁出来,坚持下去。
如果说1975年有几个月他们顶着歪风邪气同帮派势力斗,还有党中央和中共自贡市委给他们撑腰,那么1976年2月,这个“后台”可就没有了。全国都在“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王子珍等同志临危不惧,个个穿上工作服,从此站到炼钢炉前日夜顶班,不怕泰山压顶,硬是坚守住阵地。
“一个风头来了,是不是跟着跑,这很重要”。王子珍说:“现在有些人习惯于不思考,随风跑。正确的,他执行了;相反的东西,他不敢抵制。我们是不管运动的势头怎么样,始终实事求是”。
难就难在有时要冒一点风险。比如清查同“四人帮”有关的人和事时,党委两位书记就有过一段对话:
王牧民:“这回若是不认真搞到底,再有个反复,一是整你,二是整我,跑不了的”。
王子珍:“倒霉是可能的。倒就倒吧,反正只要是正确的就得干。正确的事不敢干,还要我们共产党干什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