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雷锋式干部”李俊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1-06
第4版()
专栏:通讯

  “雷锋式干部”李俊甲
李俊甲,人民解放军部队里一名普通的年轻干部。一封封表扬他的信从四面八方飞到部队,热情洋溢地称赞他是活着的雷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荣标兵,是按照党所指引的方向,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代表。
“多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就是我的幸福”
李俊甲今年二十七岁,现任北京部队某团一营教导员。他1970年入伍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成长为“雷锋式干部”。十二年来,他随部队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哪里有他的足迹,哪里就传颂着他学雷锋的佳话。
驻地山区群众要修水库,李俊甲主动捐款支援;战士的家庭经济上临时遇到困难,李俊甲常常以战士的名义寄去自己的钱;北京第五铁路小学一位残疾的女学生,收到了素不相识的李俊甲捎来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山西省蒲县木坪村的张大娘服了李俊甲寄去的12服药,治好了她的气管炎,大娘感激地逢人便说:“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去年初春,李俊甲从北京乘火车到河北省邯郸去。列车开出不久,一位去河南省安阳市的王大娘突然发病,一再呕吐。李俊甲急忙上前扶住,一会儿给她捶背,一会儿给她端水,清理了她呕吐的食物,又请来医生给她诊治,买来水果和点心让她充饥。旅客们交口称赞,看,老太太多有福,得了这样的好儿子!
列车到了邯郸,大娘开腔了:“同志,邯郸到了,你咋还不下车呀?”这一说,周围的旅客恍然大悟了,原来这位军人并不是大娘的儿子!
“大娘,我也到安阳。”李俊甲临时改变了计划,决心护送生病的大娘回家。
车到安阳,李俊甲一手搀扶着大娘,一手提着行李出了车站。大娘见到前来迎接的女儿和女婿开口就说:“快谢谢这位解放军同志,他是特意来送我的。”又转身拉着李俊甲的手,请他去家里坐坐。李俊甲不肯给大娘家添麻烦,婉言谢绝了这真诚的邀请。大娘的女儿只想到赶紧给李俊甲买一张去邯郸的车票,匆忙中却没顾得问他的姓名和住址。
时过两日,王大娘家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信上说:“大娘的身体恢复健康了吧?寄去3元6角钱,1元8角是还你们代买的安阳到邯郸的车票钱,剩余1元8角钱,是我补交从邯郸到安阳的车票钱。因当时去得急,没顾上补票,请你们向车站讲明情况,替我补一张票。”全家人被感动了,议论着:这真是一位“活雷锋”呵,怎能了解到他的名字,知道他是哪个部队的呢?
直到去年秋天,几经周折,王大娘才终于得到了久盼的消息:这位“活雷锋”名叫李俊甲,他的部队驻在山西。于是,全家人给李俊甲所在部队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详细叙述了事情的经过。领导上询问李俊甲,李俊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憨厚地笑笑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多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就是我的幸福。”
“我有一个最亲的父母,这就是党和人民”
在李俊甲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闪闪发光的话:“我有一个特殊的人口众多的家,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大家庭;我有一个最亲的父母,这就是党和人民。”
李俊甲是党的政治工作者,他不仅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带给战士,也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战士的家,让革命大家庭里的成员都充满幸福和欢乐。
1980年春节前夕,领导安排李俊甲回北京探家。几次推迟假期的李俊甲,这次答应得很痛快。
腊月二十九,全家人把李俊甲盼回来了。妈妈抚摸着他的头说:“十一年没在一起过个年,这回可团圆了。”儿子靠在妈妈身边说:“妈妈,您已经看了我一眼,可是有多少战士的父母不能和儿子团圆,我应当代替战友去看望他们。”
大年初四,他就出发了。在以后的35天里,他南下中原,东奔山东,再转过头跑到晋南去。在这段路程,他有时通宵在火车上站立,有时整日在汽车上颠簸,而大部分偏僻的地方,他是骑着自行车过来的。他走进一户户战士的家,同战士的父母欢快地交谈。
在山东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地方,是战士马明远的家。母亲因为儿子几个月没有来信,焦急不安,要到部队去看望,正在打点行装。就在这时,李俊甲来了,老人家先是吓了一跳,连连发问:“我孩子出了什么事?你快说!”李俊甲笑着说明来意,并且介绍了她儿子在部队的进步情况,大娘的心里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紧拉着李俊甲的手说:“这就好了。能看见你就象见到我的儿子一样,我不去部队了,你就留下和我们过个团圆年吧。”
新华社通讯员 钱华飞
新华社记者 姜庆肇
本报记者 凌志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